
过小年,话小年
随着小年的到来,春节的脚步也就越来越近。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大部分地区,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
随着小年的到来,春节的脚步也就越来越近。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大部分地区,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某些地方(如上海),人们习惯上把除夕前一天称为小年夜。
过去,过小年另有一说是“官三民四道土和尚五”,也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区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南方地区多是二十四过小年。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因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因此,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
由于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就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还有更有趣的:相传灶王原来是一个叫张单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贤慧女子郭丁香为妻,后又体弃续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懒做,不久就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改嫁他人。张单家境败落,又遭火灾,双目失明.沦为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主人给了他热汤热饭,后发现施饭者就是他休弃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难当,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为灶王。
柳腔戏《张郎休妻》、茂腔戏《火龙记》都是说的灶王爷这段故事。
据说灶王最初只管火,后来受天帝委派为掌管一家的监护神,被封为一家之主。他权力很大,却连个土地庙大小的庙宇也没有,只有一张画像(木板印制的年画)贴在灶墙上。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东厨司命主,南方火帝君”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灶时要摆上枣和糖瓜等果品,糖瓜是用大麦发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据说是让灶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说为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说好话不说坏话。焚香祭拜后,将旧灶君像揭下焚化。换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爷上天找王皇大帝汇报去了。
如今,祭灶王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过小年吃糖瓜的习俗仍在民间盛行。
祭灶时还要供上碗面汤(面条),俗话说:“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顿杂面场。”杂面汤是用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制成,可糊住灶王的嘴。
我国北方还有一说:这天在北方地区传统的做法是糊两个褡裢似的纸袋,一个里面装的是毛驴的草料和豆子,一个里面装的是灶王爷的盘缠和干粮,在灶王像前烧掉,同时还用那种棍棍糖(一般用球状的,只是原料和棍棍糖一样)在火炉炉口糊一圈,听大人讲是为了糊住灶王爷的嘴,让灶王爷在天上不要乱说,只说好听的。一般灶王爷像前的对联是这样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所以与南方也大同小异。
灶王腊月二十三上天,初一五更回来,就算完成汇报任务,带着吉祥保佑一家过平安日子了。
过了小年夜以后,人们开始打扫庭院、居室,清除积垢,置办年货,制作节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所以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过去一般都是山东和东北三省的人比较注重过小年,现在因为人员的流动比较大,过得也比以前少多了。
也许是年代的久远,现在很多地方很多人都不怎么讲究过小年了。但老一辈的,仍旧渴望着过小年,这个时候出门在外的儿女们陆续地回家,老人心里也就格外地开心。
版权声明:本文由30ok网通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renyuechuanqi.com/html/sanwen/x5oi68o8o110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