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中丹霞行
带上雨具,放松心情,冒着细雨,拾阶而上,展开丹霞之旅。虽小雨淅淅,但神轻气爽。四周绿树成荫,青翠湿人衣。众人冒雨前行,欢声笑语。沿途多见文人墨客题词于石壁,虽笔锋遒劲,然风蚀雨削,字迹早已斑驳陆离,其
带上雨具,放松心情,冒着细雨,拾阶而上,展开丹霞之旅。虽小雨淅淅,但神轻气爽。四周绿树成荫,青翠湿人衣。众人冒雨前行,欢声笑语。沿途多见文人墨客题词于石壁,虽笔锋遒劲,然风蚀雨削,字迹早已斑驳陆离,其容莫辨。令人颇生“江山多易主,英雄已归尘”之慨,正所谓岁月无情,大浪淘沙,谁又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葆青色?穿过“半山亭”里许,路旁山崖突兀,高达数丈,凌空而生,宛若挑出的屋檐。崖下空虚处,有好事者遍插树枝枯木以作支撑之用,令人忍俊不禁。试想若大山崖巨石何止重逾千吨?岂是树枝枯木所能支撑?所谓庸人自扰,由此可见一斑。
一路拾阶而上,遥见前方路旁有赤霞之石,长宽各逾数十米,平若刀削,上书有字。风雨中,“法海慈航”四个字依稀可辨。佛家有云,以慈悲之心度人如航船之济众,是为“慈航”,前缀“法海”二字,越见慈航无边,普渡众生。走近一看,只见下边写着“道光壬寅春王正月”,想是道光年间,鸦片为患,八国割据,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于是有心系天下者,望籍丹霞之灵气,谋众生之平安。一念至此,心中颇感欣慰,暗自庆幸自己生于国富民强时。
思忖间来到“别传寺”。寺前石阶甚为宽敞,左侧有赤黄色岩石耸立,岩石底部凹陷成弧形,宛若微微弯曲手指。弧形既宽又高,可容纳三五人并行而上。此时风雨正急,众多游客尽靠岩下行走,唯独一少女,着紫色雨衣,伫立在石阶的最上端,朝下凝望,笑靥如花,风雨中雨衣飘曳,翩若惊鸿。
出“别传寺”后,一路马不停蹄。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丹梯铁锁”。举头望去,丹梯陡峭,直插云霄。两侧虽有铁锁护航,但风雨中,铁索滑溜异常,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未到丹梯旁,已闻尖叫声。站在丹梯的底端观摩良久,在“去留”间抉择数遍,终于咬牙攀援,抓铁锁而上。所幸脚底石阶粗糙,每一步都甚为妥稳,心中便踏实了几许。
一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未到一半,好奇心起,忍不住回头望去。这一望,只吓得心头一抖,脚底一颤。只见下边深不可测,唯见人头不见人。举目远眺,山腰云雾环绕,飘忽不定,恍若置身天庭之上,身有飘飘之感。至此方领悟到苏轼之《前赤壁赋》诗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此时的我,感觉身轻如燕,冯虚御风,羽化登仙。带着这种感觉飘然而上,心中一片空明,仿佛有无尽的力量,用双手主宰命运。穿云入雾,不过片刻间,已到丹梯之顶。
越过扶摇直上平步青云的“丹梯铁锁”,山顶已经遥遥在望。继续攀越不过数分钟,眼前突现一座两层楼高的亭。亭立山颠,四角上扬,形如展翅,直入云霄。亭正前方墙体上“观日亭”三字异常醒目。所谓“观日亭”,自当坐观日出,可惜当日雨水绵绵,未能一睹日出之俊美风韵。
登上二楼,但觉四周烟雾缥缈,恍如仙境;极目远眺,远处山黛依稀可辨;有小鸟盘旋半空,夹杂着几声清脆的鸣叫,越显山谷之空幽宁静。诗云“鸟鸣山更幽”,莫如此情此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了观日亭,朝右侧山道而下,一路多为平坦,但曲折有致。道旁未有大树遮眼,视力极为开阔。此道为西北向,湿气尤显凝重,远处层峦迭嶂,不施眉黛,宛若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一路且观且走,风光旖旎,不觉间来到一处狭缝。此缝幽远深长,两侧山崖陡峭,宛若两军对垒,剑拔弩张,势成水火。人立缝中,举目仰望,只见一线天光,故名“一线天”。
出了一线天步行里许,又回到半山亭。原来冥冥中,大自然早就设计好两条道,一条经由“丹梯铁锁”,一条穿越“一线天”。选择“丹梯铁锁”,就意味着选择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同时也选择了步步危机提心吊胆;选择“一线天”就意味着选择平淡无奇,但只要你善于欣赏,一路依然风光无限。这两条道就像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人急功近利,有人笑看风云,但不管选择哪一条道,只有走好每一步,才能走至终点。
呜呼,大自然之妙,妙在鬼斧神工,更妙在寓意人生。
版权声明:本文由30ok网通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renyuechuanqi.com/html/sanwen/x5od6u758110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