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于丹《论语》心得热说开去(上)

从于丹《论语》心得热说开去(上)

民变杂文2025-04-01 10:43:21
(一)《百家讲坛》火了于丹。有人说,这是个文化快餐的时代。也有人说,于丹是学术超女。甚至,有人痛哭流涕,说于丹误读典籍,曲解圣贤。但不管怎么说,于丹已经实实在在地火了。于丹火了,说明很有一些人喜欢于丹
(一)
《百家讲坛》火了于丹。
有人说,这是个文化快餐的时代。也有人说,于丹是学术超女。甚至,有人痛哭流涕,说于丹误读典籍,曲解圣贤。但不管怎么说,于丹已经实实在在地火了。
于丹火了,说明很有一些人喜欢于丹。换言之,就是说很有一些人喜欢看于丹这样地去解读《论语》。这就表明,于丹这样地解读《论语》自有她的价值,有她的市场。
《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我就喜欢看。所以,于丹的《论语》心得我也看了几期。后来,在网上下载了电子版,匆匆看了一遍。
无意去评价于丹关于《论语》心得的得失,因为,我看她的《论语》心得不是为评价她的得失而去的。我只是想印证一下,就读《论语》而言,她所见与我所见究竟有哪些不同?这就如我看易中天品《三国》时是一样的心态。
我总以为,看别人对经典的解说,远不如自己直接看原著来得实惠。别人对经典的解读,一定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已经经过了他的大脑的消化。他的解读必定会与原著相差甚远,这是毫无疑义地。如果不看原著,而是希图靠他人的解读来达到了解原著的目的,所得一定甚少。这就好比有人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色香味俱全。然而,你却自己不动筷子,指望着他人先在嘴里咀嚼一番,然而喂到你的嘴里。虽然,这样子容易消化一些,但很多营养一定流失了,而且口感也必定大打折扣。也许,你还会有一些恶心的感觉。我琢磨着,为什么有些人对于丹这样地解读《论语》觉得愤怒或者恶心,正是源于此。
其实,《论语》只不过是孔子的弟子们的一部著作而已,而孔子不过是儒家的一个代表人物。孔子的弟子们把孔子与他们的言谈记录成一部书,因为历史的原因,因为政治的需要,这部书成了经典,孔子也成了圣人。褪去那些华而不实的光环和色彩,我们就会发现,孔子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他的身份是一位学者。虽然孔子做过官,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的学者身份。或者,我们今天还可以称其为思想家、教育家或哲学家。于丹也是一位学者,一个领着国家工资的教授。基于此,她对孔子多一些溢美之辞,甚至多一些不着边际的夸大,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二)
我们知道,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只是其中一家而已。而孔子就是儒家的创建人。在那个时代,能与儒家相抗衡的至少有墨家。据说在当时,墨子是与孔子享有同样盛名的,而且墨子是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他说:“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焉。”他创立墨家,提倡“兼爱”,被后来的孟子斥为禽兽。然而,后世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墨子“兼爱”学说的最好注脚。孟子是这样说的:“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墨子提倡兼爱,就是对天下人是一样的爱。家人也好,朋友也好,认识的也好,不认识的也好,总之,对一切人,都要同等地、无差别地去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如果被孟子听到了,也会被斥为禽兽的。当然,孟子是不会听到这句话的,因为孟子比范仲淹早生了千多年。但是,“兼爱”这种观念,至今还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此外,墨子是中国“侠”的鼻祖,是“侠之大者”的大侠,不同于后世的游侠之流。他的弟子也个个都是武艺高强任侠仗义之辈。在“钜子”墨子的带领下,这些人组成战斗力极强的军事组织。据说有一次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就带了弟子们帮助宋国守城,然后只身前往楚国,在楚王面前与善攻的公输般演绎攻防之道。公输般用尽攻击的方法,都被墨子不费劲地破解了。公输般说:“虽然我输了,但是我知道怎样羸你。只是,这个方法我不愿意说出来。”墨子说:“我知道你的方法。”楚王问到底是什么方法?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就是在这里杀掉我,然后就可以攻城了。可是,我的弟子300人在禽子的带领下,已经在宋国用我的方法守城了。你就是杀了我,也攻不下宋城。”楚王决定放弃攻打宋国。有句成语叫做“般攻墨守”,说的就是这个典故。从内心来讲,先秦诸子中,我更喜欢“侠之大者”的墨子一些。他们的侠烈之气比孟子的“浩然之气”更荡气回肠,更令人神往。然而,作为经邦济世来说,儒家不行,墨家也不行。以孔孟之道来治天下是行不通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只是欺世之谈罢了。经邦济世,最有作用的是法家。就算是现在,大家渴望的也是真正的法治之国,而不是中庸之国。说穿了,自先秦以来,不管是以道家治世,还是以儒家治世,其实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历代的统治者们最终都是以法家来治世的,这就是“外儒内法”的由来。所以,这里有必要说说先秦诸子百家中的法家。

(三)
说到法家,不能不谈到商鞅。商鞅本名公孙鞅,又称卫鞅,因封地于商,故又称之为商鞅。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商鞅变法带来了秦国几十年的强盛,为强秦一统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鞅的变法是成功的。“城门立木”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说的是商鞅令人在城的南门立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宣布说谁能单独把木头从城的南门搬到北门,奖赏十金。但大家都以为是戏耍,没有人相信这是动真格的。后把奖赏加到五十金。终于有人心动了,把木头扛到北门,而得到了五十金。商鞅的推行县制和统一度量衡,以及明确法令和户籍制度改革,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战国策》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虽然商鞅最终是被秦惠王车裂而死,但是商鞅的新法却被秦沿用,为秦扫荡六雄奠定了基础。这一点,与后来的韩非子有点类似。
韩非子是最后的法家。在韩非子之前,法家有三派。一派是以强调权力和权势的慎到为首。一派是以强调方法和技巧的申不害为首。再有一派就是高度重视法律和法制的商鞅了。据说,韩非子有点口吃,但他却是集三家之大成者。他著有《韩非子》五十五篇。他重视立法,他说:“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他认为,立法之后,一切依法令来办事,则天下大治。这跟现在的“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是何等惊人的相似。韩非子死于秦国的狱中,但秦国却彻底地实行了韩非子的学说,并从中得到巨大的力量。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