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定位

身份的定位

昭华杂文2025-04-02 15:36:41
你是谁?这个简单的问题答案不一定简单。简单的说傻子都知道,哲学的说伟人可能都说不清。比方你可以说自己是个人、男人、中年人;也可以说是居民、公民;还曾是红小兵、红卫兵、共青团员、学生、工人、4050人员
你是谁?这个简单的问题答案不一定简单。简单的说傻子都知道,哲学的说伟人可能都说不清。比方你可以说自己是个人、男人、中年人;也可以说是居民、公民;还曾是红小兵、红卫兵、共青团员、学生、工人、4050人员;还可说是儿子的父亲、母亲的儿子、老婆的老公;也可以说是居民、公民、黎民、国民、人民、平民、子民、苍生、庶民、选民。不知道是该诅咒中国文字太繁琐,还是自己的身份太复杂。不过,化繁为简,自己就是个地地道道的普通百姓。
百姓是什么?其实也不简单。辞海里说“百姓的反义词对应的是官吏、国君”。于是咱也就理解了“百姓和官吏是天生对立的反义词”,可这样一想,又觉得有些害怕,因为咱一个“百姓”可是从来都不敢和“官吏”“国君”什么的对立的。
于是,又想到自己曾经还有个身份,那就是“主人翁”。关于主人翁,辞海里这样解释:“主人翁就是以当家作主的态度参加生产劳动、管理国家和集体事业的精神。主要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完成生产任务;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和各项制度;爱护公共财物,勤俭节约;等等”。这个定义太长也太复杂,咱就不太明白。自己心思是否可这样理解:这称呼也就是解放后才有的一个信词,和“百姓”相比只能算个临时词汇,就好比企业的“临时工”一样。而且就从这个标准解释里,也可以看出,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好像也不怎么吻合:前面至少还有“管理国家和集体事业的精神”,后半部分就只剩下“参加生产劳动以及参加劳动的态度”了。
另外,究竟这“主人翁”们是否当过家,当了多长时间的家似乎也不明确。看一则新闻说,“日前央视举办情暖2007公益活动,评选出中国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颁奖仪式上,农民工代表第一次以主人翁姿态向城市政府颁授这一荣誉”。看来,既然到2007年的这一次才是“第一次”,那么他们以前肯定不是,至少在这城市里以前“不是”,至于以后是不是,人家没说咱也不敢肯定。但至少可以推测,所谓“主人翁”也就是专门用于对颁奖的那几个人在台上颁奖的几分钟的一种特殊称呼吧。反正投票的人没记名,颁奖的人也不是民选代表,颁的奖品也不是他花钱的,颁不颁奖也不是这几个“临时主人翁”所能左右,所以感觉这称呼实际也就是客串一下作秀。
主人翁的称呼不明确,可捎带来的其他一些身份却非常切实。例如这里提到的“农民工”,当然还可用其他称呼如“打工仔”、“外来工”、“外来妹”、“劳务工”等。反正在制度区隔下,本来自以为平等的百姓早就分成了不平等的几类。于是自然也就衍生出“找工难、上学难、讨薪难、看病难、婚恋难、保障难、打官司难,甚至春节回家难”的结果。毕竟你在人家门口讨生活,说到底,哪怕你自己多么自信是个和别人平等的主人翁,其实也跟乞丐差不多――那些没被剥夺政治权力的乞丐也可理直气壮的宣称自己是新社会的“主人翁”!
当然,在不属于百姓范畴的“官吏”嘴里,也一直在喊“为人民服务”的雄壮口号,尤其是在台上的时候,以及在对着镜头的情况下。不过“人民”的概念也同样模糊,必要时还是分别一下才好。于是就有了新洲区阳逻街道办事处一次性纸杯上的标语“为领导服务、为机关服务、为基层服务”。想想也对,对一个街道办事处来说,如果连“领导”,“机关”,“基层”这样的概念都分不清,服务的顺序都混淆了,还怎么能说是个“基层”政权组织呢?“为人民服务”本来就是用来喊的,必要时自然应当“靠边”让位于“为领导服务”,这才是根本。人家没喊“学生们不要动,让领导先走”的口号,已经算很为人民服务了。
不过,谁也不能怀疑“官吏”从来不为百姓做事。想那个七品芝麻官几百年前就曾喊出了“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伟大口号,何况如今这些“工人阶级先锋队员”长期接受了“荣辱教育”,完全“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呢!
还是糊涂。如果所有的“官吏”都住在国家配备的豪宅洋房里,他们怎么“代表”那些住在马路上的无家可归者或那四代同室的住房困难户,来为他们争取居住权?如果所有的“官吏”都享受“上不封顶”的免费高等健康服务,身体永远健康,他们怎么能理解那些因病返贫、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病人的疾苦?如果所有的“官吏”的孩子们都能够支付每年几十万上百万的费用出国深造,他们怎么能制定出一套倾斜于拿着录取通知书啃着干粮的贫困学子的扶贫政策?如果所有的“官吏”每人都是“屁股底下一座楼”,他们怎么能理解一头牛对一个农家的重要性?如果所有的“官吏”都吃腻了饭店的山珍海味,他们怎么能理解一斤猪肉对一个下岗家庭带来的美味享受?
还是回到身份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身份”是“人在社会或法律上的地位”。《辞海》解释“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牛津法律大辞典》说:“身份特指一个人在法律上所居的地位,该种地位决定其在特定情况下的权利和义务”。
如此说来,百姓本来就没什么身份可言。或者说最本质的身份就是作为被照顾和关心的对象。所以才有这样铺天盖地的宣传:“关注农民工性问题”、“关心农村留守人员”、“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建设经济适用房解决人民住房问题”、“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提高退休下岗人员待遇”,“补贴困难家庭每月15元的猪肉”等等,作为百姓,你们总这样被人家处处关心,事事关怀,还不赶紧五体投地,来感谢人家让你成了这样一个多么幸福的百姓!而不是百姓范畴的“领导”和“官吏”自然是不用百姓关心的。于是,《物权法》就规定了领导的财产不能给百姓公示,而小贩的鸡蛋和西瓜是可以任由城管任意处理的。《保密法》就明确了官员的待遇是不用百姓讨论的,百姓的储蓄是需要完全实名的。《党的规章条例》就写好了书记出国是不用百姓监督的,而百姓进城是必须要办理暂住证的。……
反正通货膨胀风险警报可以发布,但风险仅是因为食品涨价引起,所以百姓无需担心。反正国家提倡奥运藏品热,一般群众也还可按自己的经济实力考虑收藏奥运门票。反正进北京上海的猪要身份证,人家也没说是因北京上海大官多,也许是因其他地方的百姓身体耐受力好!反正全国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