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访古摩云岭

寻幽访古摩云岭

矛盾散文2025-04-16 03:49:28
摩云岭,在全国可能有好多地方;但在陇南宕昌,摩云岭只指一个地方,就在贾河乡的雪儿岭。宕昌籍学者陈启生先生大半生从事地方志研究工作,在他的《宕昌历史研究》一书中却说,摩云岭就是现在的毛羽山,理由是《元一
摩云岭,在全国可能有好多地方;但在陇南宕昌,摩云岭只指一个地方,就在贾河乡的雪儿岭。宕昌籍学者陈启生先生大半生从事地方志研究工作,在他的《宕昌历史研究》一书中却说,摩云岭就是现在的毛羽山,理由是《元一统志》记摩云岭曰:“去宕昌寨30里,山下即临江。”至于摩云岭为何叫成了毛羽山,陈先生解释:“岭”即“山”,“摩云”和“毛羽”汉语拼音声母都是“my”,盖音转所致。故断言:毛羽山就是以前的摩云岭。此说过于牵强。
一江白浪摩云岭,万树青松闾井河。
常子枕岷高卧处,月明人唱定羌歌。
这是明代诗人吕楠写的《题摩云岭》。诗中有个注解:“摩云岭,在宕昌南20里处。”无独有偶,宕昌已故画家、诗人张子敬先生也写过一首有关摩云岭的怀古诗,“木家七寨今犹在,摩云岭上草青青。”是其中的两句,诗后也有个注解:“摩云岭,即雪儿岭,在宕昌南20里处。”而在《岷州续志采访录?山水篇》中明确记载摩云岭就是峪儿岭:“以南之山摩云岭,俗曰峪儿岭,在(岷州城)南100里,去宕昌30里,桓水经其西,明吕楠诗云‘一江白浪摩云岭’是也。今上有窑户烧沙土为器,以资民用。岭南地名木家七竜,即宋木令征氏旧居山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弄清楚摩云岭与雪儿岭、峪儿岭的关系,零八年仲春,笔者和开源图书馆地方志文献室的杨海帆以及贾河乡的相关人员一起深入实地进行探访。结果发现,在贾河乡雪儿岭村就有一个合作社叫峪里,峪里以前也叫峪儿里,峪儿里的山顶就叫峪儿岭;峪儿岭和雪儿岭是同一个山脉,雪儿岭既指峪儿岭和雪儿岭梁这个地名,也泛指雪儿岭行政村。从宕昌到雪儿岭梁共20多里路,而岷州志中“去宕昌30里”只是大约数字。由此可见,说摩云岭在峪儿岭、雪儿岭都没错,因雪儿岭、峪儿岭以前就叫摩云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按陈启生所说“摩云岭就在毛羽山”,那“去宕昌寨30里”也不对,事实上,宕昌到毛羽山梁是40里路。编纂史志的人不一定把每个地方都记得准确无误,并一一进行核实,尤其是对一些不著名的小地方,记录失实或数字有出入都在所难免,而我们后人不能仅凭“山下即临江”就断定摩云岭就是毛羽山,况《元一统志》中所说的“临江”是否就是现在的“临江铺”还有待考证。
我们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从贾河乡大竹河村向雪儿岭进发。据史料记载,从七路庄经大竹河到雪儿岭,再翻山到脚力铺,这条路就是宋代宕昌境内著名的茶马古道,也是以前的官道。七路庄现在是大竹河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以前叫七竜庄,该庄有52户225人,其中回族25户,藏族5户。明朝嘉靖年间岷州进士刘世经《宕州古城》诗中对“却向行人说木家”的“木家”有个注解:“宕昌峪儿岭南名木家七族,又名七竜,即宋王韶破旧羌木令征之巢穴也。”又据《岷州志》记载:“宋神宗初,吐蕃董毡最强,其别将瞎毡据河州(今甘肃临夏),而青塘羌酋迎瞎毡之子木征居洮州(今甘肃临潭),又有木令征据岷州。”经过考证,七路庄其实就是木家七族的原址。这里山岭重叠,树木丛生,依山傍水,风景宜人。宋朝王韶破羌后,收复失地,木令征被俘,宋廷未杀,给木令征赐名赵思忠,赐其子名赵怀德;至此,宕昌境内鲜有木姓羌人了,原来的木姓羌人改姓赵了,一部分被汉民族融合,一部分藏化了。现在官鹅沟、大河坝境内的藏民,其实就是“藏化”了的羌人。在七路庄里面有一处两沟相夹的谷地,周围绿树成荫,当地人叫老坟,这里便是宋代羌族杰出首领木令征的墓地。据《岷州志》记载:“光绪20年,峪儿岭下,民犁地得古冢,中高广如厦屋3间,比上下四旁,悉砌以砖,有漆器、砂缸、铜镜等类。”后来,“居民慎不祥,旋埋之。按此处旧名木家七竜,当是宋木令征之墓。”
在“老坟”附近山腰上,有一块空地,据考就是宋代所谓雪儿岭的民窑旧址,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罐罐厂”,以前宕昌县的大半陶器多出于此。岁月沧桑,人世更替;昔日的“民窑”已变成了如今的空地;不过,在周围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陶器残片。在峪里,我们采访了年近古稀且热情好客的崔正家老人,他向我们介绍,据他们前辈们讲,以前的大竹河村和雪儿岭村居住着很多“藏人”,而且家家养马,他小时就很爱骑马。他们所说的“藏人”其实就是“藏化”了的羌人。峪里山脚下的马路边如今还残存着一个牌坊,上有藏文,大半生从事地方志工作的杨海帆说,这就是“嘛呢牌坊”,是藏传佛教进入我县的见证。
我们一行不畏山高路远,沿着古代的茶马古道,终于到达了海拔2700米的雪儿岭梁,这里就是古代诗人、官员频繁吟咏的摩云岭。一到摩云岭,令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一阵清风吹过,顿觉神清气爽,眼前涛走云飞,真有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景象。由于这里是雪儿岭最高峰,山势高峻,不由人想起毛主席《十六字令?山》里面的句子:“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如果是微雨的早晨,这里层峦叠岫白雾茫茫,云海滔滔;“一江白浪摩云岭”的奇观会使人浮想联翩,如临仙境。在摩云岭,除了茶马古道外,还有两个古迹:一个是过关寺,一个是插竿梁。过关寺是过往行人途经摩云岭的重要关卡,在宋代,木家军的将领驻守在这里。过关寺和插竿梁遥遥相对,插竿梁上每天有值哨的士兵,他们如果发现山下有敌情,便将这根木竿放倒,过关寺的兵将发现木竿倒了,就知道有敌情,及时作好应战准备。插竿梁相当于报警台,是木家军寻查敌情的地方,具有烽火台的作用。插竿梁附近的那条路,就是茶马古道,也是元、明、清时候的官道,这里曾经是岷州到宕昌的必经之路;插竿梁处的路口就是这条古道的“咽喉”,地势非常险要,真可谓“一夫把关,万夫莫开”。
在摩云岭,我们走访了几位当地老户;他们介绍,这里以前曾经有旅店,过往的人到山上如果天色稍晚,就要在这里住一宿,翌晨下山。清朝乾隆年间诗人吴镇,在作岷州知府时曾在这里住过一夜,留下了两首诗:
摩云岭夜宿
雷轰雨打梦频惊,浩荡山溪一夜鸣。
好睡不成只几坐,荒村鸡叫报天明。
摩云岭晓发
远客仓皇发晓征,微风细雨动乡情。
白杨不识愁滋味,故意凌空作响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