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通衢

大山通衢

壮图散文2025-03-29 00:13:49
秋高气爽,风和日艳,我和县作协会员一行前往蓼沿采风。汽车从104国道丹阳路段左拐几分钟后,便进入蓼沿地界。汽车沿着溪岸在宽敞平坦的路面上疾驰,望着窗外一掠而过的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象,一种别样的感受浮上我
秋高气爽,风和日艳,我和县作协会员一行前往蓼沿采风。汽车从104国道丹阳路段左拐几分钟后,便进入蓼沿地界。汽车沿着溪岸在宽敞平坦的路面上疾驰,望着窗外一掠而过的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象,一种别样的感受浮上我的心头。
八十代初的一个夏天,我毕业分配蓼沿。报到那天,我提着简陋的行李,在公路边吸足了扬沙粉尘后,终于挤上了开往蓼沿的客车。车厢内拥挤嘈杂,人、禽和杂物散发出的气味可谓五味俱全。汽车走走停停,一路颠簸,竟然把我新买的热水瓶胆给震破了。这对于还未领取一分钱薪水的我,着实伤心了好一阵子。
在蓼沿工作几年间,乘车难自不必说,周末回家,即使挤上了客车,却意味着一次惊险之旅的开始。车子出了仙屏口不远,便有一个超过90度的大拐弯,我心冒冷气,生怕这狭窄弯道冷不防迎面冲来一辆车子。到了朱公村口路段,一个S型大陡坡弯道更让人提心吊胆。坐在摇摇晃晃缓缓下坡的车上,环视五、六十名男女老幼,刚才还人声鼎沸的车厢内,此时却沉寂了下来,大家都把心儿提到嗓子眼。由于乘车难,坐车险,我和同事们便另辟蹊径,一到周末,大家沿着王坑逶迤的山路,跋山涉水一个多小时,到丹阳转车。后来加了薪水,我们纷纷托人买了自行车,十几个年轻人苦中作乐,伴着滚滚卷起的沙尘结队骑行,一路欢歌笑语,不时招来沿路村民羡慕的目光。
调离蓼沿以后,我差不多每年都要抽出时间重访故地,尤其对蓼沿道路的变迁倍感欣慰。
采风当天,我们一行走访了溪东郑氏宗祠、兰水二级电站、蓼沿林场等。沿途厂房错落有致,新楼鳞次栉比,林木郁郁葱葱,田野稻浪金黄,处处洋溢着收获与希望的气息。平坦宽敞的水泥路四处延伸,通向每一个村庄,每一家厂房,每一所学校。
前往林场的路上,汽车在山腰平稳地盘旋行进。坐在车里,放眼高天峡谷,崇山峻岭,我贪婪地呼吸着清新怡人的空气,悠然地欣赏着大山壮美秀丽的风景。记得当年我和同事们乘车去小沧,也是沿着这条公路——或者说是山路更适合,由于道路险峻,大家都瞪着眼睛直视正前方,只在心里祈求刹车闸万无一失,哪能静下心来欣赏水光山色。这一次,车子一直驰到了竹林深处著名的“女儿林”,而水泥路也铺到了这里。在青翠如画的“女儿林”前,大家纷纷拍照留念。我独自徜徉于林间幽径,迎着徐徐吹来的山风,宋人张镃“夕霭生凉竹径迂,快风吹马出通衢”的诗句霎时涌上了心头,心里的惬意自然不言而喻。
午餐安排在岭头林场场部简陋的食堂里,热情好客的乡领导驱车赶来作陪,与我们采风团一行的沟通颇为融洽。党委书记亲自介绍了蓼沿乡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几年日新月异的变化。见我对蓼沿道路交通建设情况有兴趣,还专门交代分管领导负责提供帮助。于是我了解到:针对全乡经济发展受交通瓶颈制约的状况,乡党委、政府将06至07年定为公路建设“攻坚年”。两年中,建设通村、通乡、通县公路里程达77公里,投入资金3462.5万元。其中建设赤石、林场等14村的通村公路52公里;建设凤岩村通乡公路4.5公里;建设X132县道(丹阳至蓼沿兰水村)20.5公里,至此,全乡消灭了土路,实现村村公路水泥化,可以说,这是为山区群众奔小康铺就了一条条前景光明的康庄大道。
坐在返程的车上,我特别留意当年那几个令我惊心动魄的大拐弯、大陡坡,现在全都取直或铺平了。我心想,如今蓼沿的道路平坦,人们若往返于此间,那么心情一定更舒坦。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