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掬蔚蓝沧海水

一掬蔚蓝沧海水

养物散文2025-03-26 05:39:06
山海关、孟姜女庙、北戴河,滨临渤海之畔。在一个秋高云淡、天碧海蓝的秋日,我掬起了蔚蓝的沧海水。1、榆关行“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从天津到山海关是高速公路。早晨6时多,我从天津出发,上午9时
山海关、孟姜女庙、北戴河,滨临渤海之畔。在一个秋高云淡、天碧海蓝的秋日,我掬起了蔚蓝的沧海水。

1、榆关行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从天津到山海关是高速公路。早晨6时多,我从天津出发,上午9时多便到了山海关。
山海关,一称榆关,又称渝关。在秦皇岛市东北。北依角山,南临渤海。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将徐达在这里建关设卫,因处山海之间,故名。山海关东依长城,辟四门。东门城楼上悬有巨幅匾额:“天下第一关。”
进入山海关城门,便看见一个人工湖,人工湖四周植满了柳树,柳色依依,关城已辟成了公园。沿着城墙根有一条石板铺成的大路通往东城门即“天下第一关”。走过人工湖便进入瓮城,从瓮城出来便是东门城楼。回首昂望,“天下第一关”的匾额悬挂在城楼上。匾额的字,笔锋苍劲,浑厚有力。楼内外共有三块“天下第一关”匾额,楼内一块为原匾,系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进士萧显所写,楼内二层的匾额系清光绪五年复制,楼外的匾额为民国八年重刻。
我登上第一关城楼,南望渤海,烟波浩渺;北看长城,壁垒森严,大有身临古战场的感觉,历史风云涌现。发生在山海关的历史故事中,人们传说最多的莫过于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了。吴三桂,明清之际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辽东(今辽宁辽阳)籍,字长白。武举出身,以父荫袭军官,明末任宁远总兵,封平西伯,驻防山海关。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招他归降。吴三桂因其爱妾、苏州名妓陈圆圆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所俘,冲冠一怒,在山海关投降了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古人登临“天下第一关”,吟咏此楼的很多,但不外抒发其得意或失意,鸣其所不平者而已。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有诗曰:“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用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他不是怜惜生民之力,劳役之苦,而是抒发他取代明王朝的得意心情。
老龙头距山海关城南4公里,这里是万里长城的实际起点。老龙头系燕山支脉松岭山脉入海处,地势险峻,砌石为垒,高三丈有余,伸入海中七丈,为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的“入海石城”。古人曾将万里长城比作一条翻山越岭的长龙,这里好像龙头伸入大海,每天都在搅动海浪翻腾,故名“老龙头”。
我到达老龙头时,阳光灿烂,碧海扬波。我先是乘坐冲锋舟在海上看老龙头,长城居高临下,如长龙入海,气势雄伟,“长城连海水连天。”上岸后,我登上老龙头上的澄海楼看海,“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面对万里波涛,苍茫云水,胸襟为之开阔。“江山如此多娇”,难怪乎,昨日和今朝,无数英雄为之折腰。

2、孟姜女庙
风从原野上吹过,吹来多少孟姜女的传说。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一座小山,一百零八级石阶,把我引到庙内。
孟姜女庙原名“贞女祠”,在山海关城东6公里多的望夫石村,座落在名叫凤凰山的小山之巅。庙前有一副对联,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联的出处不可考。庙的前殿塑有孟姜女像,身着青衫素服,面带愁容,望着大海。旁边塑有男女童像各一,背包罗伞。龛上横匾:“万古流芳”,柱上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相传为南宋文天祥所题。庙内两壁,镶满石刻。东壁是“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与山海关城楼匾额规模一致。西壁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帝王将相及民国年间军阀政客的题词。殿后有“望夫石”,石上有清乾隆帝题诗。传说孟姜女寻夫到此,登上此石望夫,一夜之间,上上下下,把石头踩出脚印,留下足迹。石头旁边有一棵枯树。古树西风,孟姜女就是在这里年复一年守着风守着雨守着春光,守望着丈夫归来。“当年祖龙空筑怨,不知遗恨几千秋。”
在孟姜女庙东南5公里的渤海中,有两块礁石突出海面,高者似碑,低者像坟,相传此处为“姜女坟”。
孟姜女庙始建于何时,尚无足够记载可考。据《临榆县志》载,始建于宋以前,明万历二十二年山海关主事张栋重修。明代重修,确有碑记可考。但始建于“宋以前”,则文献记载不足。
孟姜女的故事,历史悠久,流传很广,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头文学。但就其内容来说,无疑是“讹传”的。故事是依附《左传》杞梁妻哭夫的记载,经过汉代直至晚唐五代期间,几经发展演变而成的。形成这个故事的根源,有它的历史背景和人民性,它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的灾难。故事中的孟姜女和万喜良,是塑造出来的两个富有典型性的人物。哭长城的故事,以它悲剧性的结局,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社会,表达了当时的劳动人民想改变自己生活境遇的强烈愿望。“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今天,我漫步在凤凰山之巅的孟姜女庙内外,秋光明媚,秋华芊芊,游人游织,“人物更风流。”历史应当不会重复过去的故事。

3、江山如画里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是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词的上阕。毛主席的这首词,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就已经熟读在心。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把北戴河作为我神往的地方。今年秋天,我终于得以踏访。
北戴河属于秦皇岛市的一个区,在秦皇岛市西南海滨,南临渤海,背靠联峰山,戴河水(古称戴家河)如玉带般从西联峰山脚下缓缓流过,注入大海。北戴河海滨风景区,西起戴河口,东到鹰角亭、鸽子窝,长达10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地处渤海湾内,地理环境优越,有漫长曲折、沙软潮平的海滩,到处是优良的海水浴场。加之受季候风影响,温差较小,在盛夏的伏天里,海风吹拂,仍有清凉之感。北戴河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成为舟楫聚泊之所。史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行幸泰山,东巡海,至碣石。楼船将军杨仆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望海楼。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从辽东班师,路过这一带时“刻石纪功”。到了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清政府正式辟北戴河海滨为避暑区。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现在,北戴河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园林式海滨避暑圣地。
我到达北戴河已经是下午,夕阳斜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