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千年追寻,千里相约》有感

读《千年追寻,千里相约》有感

匣子散文2025-04-11 13:10:09
今日因准备参加一个同事的结婚庆典,早起半小时洗头坐地铁,车上人少,独自幸庆中:看来早出门十分钟就会躲过人潮高峰,地铁里的人稀稀洒洒,不是起点站上车也能遇到一个位置坐下真是幸福的感觉。翻阅着手中的201
今日因准备参加一个同事的结婚庆典,早起半小时洗头坐地铁,车上人少,独自幸庆中:看来早出门十分钟就会躲过人潮高峰,地铁里的人稀稀洒洒,不是起点站上车也能遇到一个位置坐下真是幸福的感觉。
翻阅着手中的2011—7第492期《读者》,一篇《千年追寻,千里相约》的传世爱恋深深的感动着我,在此缩写略加删改原文附上:刚从南方跟随父母搬到美国巴尔的摩一位14岁少年名叫斯蒂芬.欧文,在图书馆里爱上了英译版的唐诗,一发不可拾,他喜欢李白的奔放多情,这极像他的个性,成年后的欧文情性情激越,行为独特,性喜烟酒,言语诙谐。常常夸张的自比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1971年,25岁的欧文到耶鲁大学东亚系攻读文学博士学位,真正开始将他的研究推向中国诗歌史、诗歌理论、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深层领域。
就在他将汉学研究确定为终生职业的时候,像是上天注定,在他25岁生日这天,在遥远的中国,有一结同样喜好诗歌的夫妇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叫田晓菲。
在天津文联大院里成长的晓菲受父母的熏陶和周围都是舞文弄墨的人对她的耳濡目染,也对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5开始在《天津日报》上发表第一首诗。到13岁时已经出版5本诗集,从初中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成为一名少年大学生。毕业后晓菲前往美国求学,先后获英国文学硕士、比较文学博士等学位。数年的异域生活,不管是情感还是学问,都一直地不系之舟,直到遇到欧文。
1972年,欧文开始在耶鲁大学执教。1992年欧文前往哈佛,任东亚文学系系主任,还被评为美国詹姆斯.布莱茵特.柯南德特级教授(美女国教授最高级别)。
1997年,欧文招了一个中国博士生。第一次见面,见这个叫田晓菲的女生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他怦然心动,觉得她就是唐诗里走出来的女子。欧文一直浪漫地期待一见钟情,他对于一见钟情的理解,是李商隐描写的境界:心有灵一点通。眼前这女孩从外貌到神韵,都极为符合他20多年的来憧憬。
于是他问:“你如何看待一个美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她回答:“中国的古典文化就像是一个遥远的国度,不管是外国学者还是中国学者,都可以进入。关键是看谁能找对路径,谁能超越现代的文化环境和欣赏趣味,真正回到古代去做正确的欣赏和探究,并让它们对当代的文学和文化生活产生意义。”逻辑滴水不漏,认识又那么默契,欧文几近痴狂。
他马上给晓菲写了一封既像情书又像是学术研究的邮件,试问她是否已经有了爱情?向往怎样的爱情?向往的爱情是火般烈还是水般清?
26岁的晓菲神采飘逸,身心不羁,之所以攻读欧文的博士生,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个研究中国古诗的美国人,更因为所有到过哈佛访学的中国人,都夸他幽默、睿智、随和、健谈、她惊讶于一个美国人竟然痴迷中国文化,更倾慕他的大气与宽阔情怀。然而,她从没想过爱情的模式,以及更喜欢哪种爱情。
跟欧文相比。田晓菲更喜欢南朝的诗歌和诗人,觉得那些歌于乱世,以隐逸为清高,以山林为乐土的诗人,比起在盛世高歌的李白,更具苍凉的美感。她尤其喜欢陶渊明对生命深邃洞察后的洒脱。便回复欧文说:“为人的境界决定爱情的境界,好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是有间为之,见南山是无间偶遇。尽管南山或许一直在那里,可如果不先做芬芳的事,就不会有偶遇的佳境。我期待爱情,但不刻意去寻找什么样的爱情,一旦爱情来了。也不想分辨是火般烈还是水般清,此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欧文更加激动,回复道:“素处以默,妙已裕矣。以心之妙,触理之妙;以心之妙,触景之妙;此时之妙,乃妙不可言。”
更大的巧合是1997年10月的一天,晓菲应邀到欧文的寓所聚会,才知道两个整整相隔25年的人竟然是同一天的生日!一向治喾严谨,很少失态的欧文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惊叹:“我一直不相信缘分,现在信了!”她也为和欧文有诸多默契而震撼。她以前写过一首诗,说坚信在遥远的地方,有一颗心等着她去靠近,现在,她认为自己找到了那颗心。她欣喜、激动、羞涩、种种情感在心里翻腾,那翠眉、杏眼便随着情绪的急剧变化,在脸上跳舞。欧文更以为自己见到了世界上最美的女子,整个身心都沉浸在那眉眼里。
直到1998年田晓菲博士毕业,前往哥盖德大学任助理教授,他们才开始谈婚论嫁。欧文的求婚方式很特别,他在一封邮件里说:“最近一直在做一道题——想我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相同找了很多,不同只有一个:我执着的喜欢唐朝,而你喜欢南朝。不知同一张床上,能否睡两个隔着数百年时空的人呢?”
田晓菲的回答也很妙:“床的意义在于,无论睡在一起的人是多么的同与不同,它都收收容,能将遥远的距离化为无隙的相依。”2000年,田晓菲成功应聘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讲师职位,两颗心终于跋涉到了一起。
2006年9月,年仅35岁的田晓菲破格提拔为哈佛大学正教授。这是哈佛史上极为少有的事。美国各大报纸纷纷跟进报道,称她是东方智慧女神的象征。
——读完上面这段跨越时代和国界的爱情,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和向往,经历岁月的磨练,长达数十年的期待,终于在欧文不惑之年才真正“将遥远的距离化为无隙的相依。”是年,欧文55岁,田晓菲30岁。让我既感叹又为之欣慰:感叹两个时代的文杰在面对爱情和职业生涯时,所表现来出的思想境界远远高于物质及肉体的欲望;感叹岁月可以改变很多的东西,却改变不了两个人久远的至爱思想;感叹在物欲横流、速食消费的今天已经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用心去读懂他们邮件的内涵;感叹自己感情命运的曲折多难,却难以遇到这样一段旷世奇缘。同时为之欣慰两颗圣洁的灵魂能在千年追寻,千年相约后终成眷属。
合上《读者》,刚好到达科韵路地铁站出口,心思还沉浸在书中的男女主人翁伟大而圣洁的爱情之中,脸上自然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感觉此刻自己也无比的幸福。同事从后面跟上拍拍我的肩膀,问我在想什么,叫我几声没应,我才知道原来我们乘坐同一辆列车上。她告之,今天地铁一点不打挤,周六其他公司都休息了,我们公司还上班。我才猛然醒悟:原来不是我出门早十分钟才落得一座位的问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