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悠然的高才坂

古韵悠然的高才坂

草测散文2025-04-14 20:36:52
高才村原名高才坂,位于戴云山脉西侧,福建省腹心地带。这里山区丘陵,高峰峻立,沟涧密布,地势南高北低,均溪河由南向北流经高才坂,注入尤溪,汇入闽江。高才坂东邻德化,西靠新厝、后坪,南连后坑、岬才、湖上,
高才村原名高才坂,位于戴云山脉西侧,福建省腹心地带。这里山区丘陵,高峰峻立,沟涧密布,地势南高北低,均溪河由南向北流经高才坂,注入尤溪,汇入闽江。高才坂东邻德化,西靠新厝、后坪,南连后坑、岬才、湖上,北与尤溪接壤。二十一世纪初,全村人口1600多人,土地面积5万多亩,其中生态林地约2.6万亩,营造林1.3万亩,水田2100多亩,果园等农地1700多亩。
祖先高才八舍公怀揣着五彩的梦想,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荒造田,首试稼穑,男耕女织,凭借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将大河两岸建设成如田畴一般坦荡如砥的高才坂家园。高才坂原隶南剑州(延平府)尤溪县辖治,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七记载:高才坂镇县西南百三十里。元置高才坂巡司,明因之。明嘉靖十四年(1535)析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四县地置大田县,至此,高才坂隶大田县辖。
早在宋代,高才坂刘氏先人兴贤劝学,在大罗山创办了芝山书院——大田境内最早的书院。县邑书院,此擅其首。读书之盛,堪为翘楚。谨庠序以教化,申之以孝悌之义,开门讲学,广纳贤才,四方学子,慕名而至,门庭兴旺,名播遐迩。莘莘学子,闭门研读,期盼鲤鱼跳龙门,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据《大田县志》记载:“有大罗岩者,宋时朱子尝游于此。生其地者,被服先贤之化,家礼乐而户诗书。故文章节义,科第宦游,后先辉映。”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多次到高才坂芝山书院讲学,拥有众多得意门生和友人,对高才坂这片土地情有独钟并结下深厚的翰墨之缘。在游历大罗岩时,朱熹留下许多珍贵诗篇,可惜多已亡佚,惟《题大罗岩》二首和“寒竹风松”题词流传至今,其一:“触目春光不易裁,此间何似舞雩台。病躯若得长无事,春服既成一岁来。”其二:“巾屦翛然一钵囊,何妨且住赞公房。却嫌宴坐观心处,不奈檐花抵死香。”民风淳朴,正气沛然,子民见贤思齐,人才辈出。文化彰显着一个地方最强悍的力量。
高才坂据伏在均溪河的下游,是通往尤溪、福州的上游码头,成了连接县邑与省城福州的水上交通枢纽。自宋至清,高才坂先人,沿河开辟纤路,凿去碍航礁石,清理河道,纤夫挽舟过滩,舟行通畅。刘氏先人充分利用这条水上通道:顺流而下的木排和船只,带去山珍和山间的农副产品;逆流而上的船只,送来海鲜和城市的工业品,满足了高才坂及其周边乡村民众劳动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高才坂房舍建筑比之其他聚居村落,更显其布局上之严谨密集,屋屋相连,比肩而立,宛如对生或互生的叶脉一般有序展开,玲珑四达,气象宏规,下雨之日,从坂头走到坂中再走到坂尾,就是不拿雨具也不必有淋湿之虞。街巷通道皆为青石板与河石铺就,人行其上,橐然有声。从村庄的竹车头、观音头、九阶头、大巷头,拱桥头、上渡船头、下渡船头、樟树头,到河滨街道,商铺云集,人头攒动,生意兴隆,自然成为周边乡村经济、文化、物质的集散中心——高才坂镇。明代高才坂巡检司,有弓兵30名,官府派驻军保卫高才坂镇的官仓安全和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周边乡村的和平与安宁。
高才坂与德化、尤溪毗邻。民国初年,邻县占山为王的土匪屡屡到高才坂派款索饷,劫掠财物,放火烧毁民房,杀害村民,乡民遭殃,怨声载道,民众渴望太平如久旱之望虹霓。1934年7月,中央红军为了宣传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发展,巩固苏区根据地,由寻淮洲、粟裕等率领红七军团6000余人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由罗炳辉等率领红九军团4000余人奉命执行护送任务。先头部队攻占大田县城后,兵分三路出发,到达高才坂汇合。7月23日恰逢连天暴雨,洪水大涨,均溪河水流湍急。19位英勇的红军突击队战士只带一条棕绳泅水过河,将绳子一端系在河边大枫树头,另一端系在大樟树上;高才坂村民踊跃援助,纷纷贡献出家中的杉木、门板、床板搭成临时浮桥,把红军从对岸接到高才坂。红七军团的指挥部就设在刘氏大宗祠种德堂。红军发放宣传单、在墙上刷标语: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军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次日上午,红军在高才坂刘氏大宗祠种德堂门前广场召开群众大会,村民们聆听红军的政策宣讲,至此,屡遭邻县匪帮侵害的高才人,云雾廓开,辨清了工农红军与国民党有天壤之别。会上,宣布成立高才坂苏维埃政府,建立了以刘曰鸿为主席的乡级红色政权;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打土豪,成立自卫队;部分年轻人报名参加红军队伍;会后开仓济贫,还镇压了6名大田境内的反动分子。25日拂晓,13名高才村民自告奋勇,为红军作向导。红军兵分两路向尤溪挺进,缴获卢部兵工厂部分机器和大量黑色硝药,在尤溪口截获卢部从福州运来的500箱日本炸药,攻占了樟湖坂镇,胜利完成护送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任务。高才坂刘氏族人经过这场红色与白色、正义与邪恶的洗礼,更坚定了红色革命的信念和立场;红色革命火种,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坎上,融入到他们的血液里。
千百年来,高才渡是个繁忙的渡口,民众出入村庄都要乘船摆渡过河,往来交通甚为不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村民为解决过河摆渡的交通困难和全村饮水问题,决定在渡口边上建造一座集交通、引水为一体的两用桥梁。其时正逢福州大学桥梁专家梁天赐教授下放到高才坂劳动,梁教授提供建桥设计方案,高才坂全体村民,不分男女老少,捡石筛砂,挑运水泥,伐木搭架,打桩浇筑,硬是在一百多米宽的河面上架起一座双曲拱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任桥下洪水滔天,人行桥上,若闲庭信步;而水龙头一拧,白花花流水倾泻而出,从此告别挑水饮用的历史。同时,万顷田畴的灌溉,也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为解决村民出门靠两条腿翻山越岭、搬运物质靠肩挑背扛的原始劳作方式,高才坂人又一次齐心协力,开石凿璧,挖山筑路,过河架桥,修建了一条通往湖美乡的公路。至此,开渠引水、改造良田、劈山筑路、架设桥梁,成为高才坂开天辟地的几件盛事。同时,交通的便利,让高才坂名声大震,雪白的优质大米、金黄色的山茶油、黄橙橙的芦柑、成捆的宁麻布匹、颗粒饱满的沙滩花生、肥美的河鲶……成了高才坂的品牌。高才坂也因而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坂尾河岸边有一棵樟树王,植于唐代,至今约有1300年。树干之大,需六个成年人手牵手才能围拢,粗壮的树枝横向生长撑起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