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行车·独轮车·家庭轿车
上世纪50年代,我家有一辆沈阳产的“生产”牌自行车,据说那是当时父亲上班离家远,借了亲戚家的钱买的。我的老家在农村,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时,为了不让我在城里饿坏,父母决定将我
上世纪50年代,我家有一辆沈阳产的“生产”牌自行车,据说那是当时父亲上班离家远,借了亲戚家的钱买的。我的老家在农村,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时,为了不让我在城里饿坏,父母决定将我送到农村老家去。因为那里毕竟比城里多些可食用的东西(比如白薯秧子、玉米骨头等)。我就是坐在这辆自行车的大梁上被父亲驮回老家的。
我的爷爷家没有自行车,每当我要返回城里时,都是叔叔推着一辆木制独轮车送我的。因为从农村老家到城里父母家大约有五六十华里,路上,为了减轻叔叔的劳累,我时常要下来走走。走累了,再上去坐会儿。就是这样的经历,不仅从小锻炼了我的铁脚板,也培养了我与叔叔的感情。
我家那辆自行车虽然很旧,但我们姐妹兄弟正是靠它学会骑车的。那时,我居住的工房区一排房子住着10户人家,但并不是家家都有自行车的。也就是这辆旧自行车,成了我唯一有些优越感的工具。
可是,就是这唯一的“奢侈品”,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因为要给母亲治病,父亲不得不将它给卖了。从此,我们出行就非常的不方便了。
1976年大地震后,我从外地回到唐山,主要任务就是要往飞机场送一份材料,但从我家到机场的距离有20多华里,当时不要说没有出租车,就是公交车也很少,更没有通往机场方向的公交车。如果走着去,来回得多半天时间。思来想去,我只好硬着头皮找老邻居借他家的自行车去。没想到,我骑车去时天气好好的,可回来时赶上了大雨,我虽然被浇得像落汤鸡似的,但最不落忍的是将借来的自行车也浇上了水、刮上了泥,心中十分过意不去。回来后,我很是精心地擦拭了一番,然后才忐忑不安地将车送还给主人。看到主人的脸色并不十分难看时,心里才略微宽松一些。那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攒钱买辆自行车!
可是,地震以后的年代还是实行计划经济,商品极大的匮乏,买什么东西都是凭票供应,像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普通人家连票都不好讨换。幸亏我有一定的门路,接连给我的小家和大家买了几辆自行车。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唐山也有了自行车厂,虽说买辆普通自行车不是什么难事了,但要买“凤凰”、“永久”、“飞鸽”这样国内品牌的自行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那时,我为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也曾窃窃自喜过。
社会总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商品极大的丰富,自行车品种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而且各类摩托车和电瓶车也层出不穷,并且取消了票证供应,消费者有了更大地选择余地。
水涨船高。在自行车、摩托车大普及以后,人们的眼光开始逐步转向家庭轿车。
上世纪90年代前期,我在《文汇报》上看到一篇《轿车进入家庭不是梦》的文章,我将这篇文章剪下来粘贴在剪报本上,经常看看,总觉得不可思议,半信半疑的。谁知10年后,我的孩子参加了工作,家庭收入增多了,真的买了辆家庭轿车。
每到节假日,当我乘坐孩子驾驶的私家轿车出行时,心里非常的感慨。真的,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家里能买上轿车。我经常给孩子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工人新村居住时,当看到一辆“上海”牌小轿车来接一个局级干部,简直羡慕得不得了。一看到那辆小轿车进入工房区,我便和小伙伴们撒鸭子似的追着围过去观望。等汽车开动后,我们还追在后面跑上好一阵子。同时,对那个司机也非常的羡慕。如今,家庭拥有轿车真的不再是梦想,司机也不再是神秘的职业。
孩子结婚了,他们小夫妻各有一辆轿车。看到他俩开着私家车上下班,觉得他们真是生活在蜜罐里啊!有人怂恿我,“你年龄不是很大,身体还好,怎么不买辆车开开,到各地去自驾游。”我调侃说:“孩子们已经有了两辆,我再买一辆,那不成了车队了?”
现在,拥有轿车的家庭越来越多。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国家经济建设速度加快、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每每想到这些变化,一种爱国之心总是油然而生。
(200-7-10)
版权声明:本文由30ok网通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renyuechuanqi.com/html/sanwen/ld7douou5oym0.html
上一篇:乡村爱恋:石头,流水,树
下一篇:朽华年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