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和外谐,至善人生

内和外谐,至善人生

兼乘杂文2025-07-10 14:15:50
和谐思想不仅是一种社会的理想,还是一种做人的理想状态;不仅是一种治国的理念,还是一种做人的理念;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同时还是一种哲学思想。人在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时候,应该把各
和谐思想不仅是一种社会的理想,还是一种做人的理想状态;不仅是一种治国的理念,还是一种做人的理念;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同时还是一种哲学思想。人在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时候,应该把各方面的和谐作为一种目标来追求。一个人,如果能够达到身与心、德与能、知与行、内与外等各个方面的和谐,就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身心更加健康的人,一个事业更加成功的人,一个更加有幸福感的人。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
和谐作为一种理念,提炼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有益部分,结合了中国当代社会和人发展的实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也具有明确的目标性。相对于各种各样的成功学,和谐的思想具有更广大更深厚更科学的内涵。
一、“和”之道:修养其人格,调整其心态
要实现和谐的人生境界,首先,自己要做到“和”。和,具有多层意思。
平和。能有效控制个人的七情六欲,用正确的角度、平静的态度、节制的感情对事对人对自己,对成对败对荣辱,不狂喜,不大悲,不暴怒,不偏激,不乖张。
谦和。具有求同存异的宽阔胸怀,一视同仁的平等意识,自尊尊人的道德力量,礼貌待人的人格修养,设身处地的处世智慧,既能容众,又能容于众。
随和。保持对世界、对社会的友好之心,坚守自己的立场并能不拘泥于一成之规,做到原则和灵活的结合。不对社会怀有冷漠之心、旁观之心,更不怀有怨恨之心和敌对之心。要热情地投身于社会之中,与社会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关系和物质关系。
和平。发展不以争斗为手段,利己不以损人为手段,自强不以凌弱为手段;不以武力为强,不为诡计为智,不以打败别人为能。以和平与人共处,以合作与人共赢。
在这里,“和”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途径;既是一种目标,也是追求目标的过程。调和,就是追求“和”的途径和过程。个人有身心、德能、知行等各种不同的因素,社会也有长幼尊卑内外利弊之分,要善于把内心与世界、个人与社会的各种不同的因素调和,使他们在整体上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内心平和,对人谦和,处世随和,立身和平。
总之,“和”要求人们做到和而不激,和而不戾,和而不骄,和而不躁,和而不斗。这是“和”的题内之义。除此之外,和,还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含义:
首先,意味着一种包容,就是要做到和而不同。不能因为要求“和”,就牺牲世界的多样性,强求事物千篇一律,万人一面,这不符合客观规律,因而也就不能“和”于规律。
其次,和意味着一种坚持,就是要做到和而不流。不能因为要求“和”,而丧失自己的独立性,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没有个体的独立性就没有世界的多样性,没有独立性也就不会有创新、有发展,没有独立性也就没有人作为个体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价值。同时,没有独立性,也就没有了自信存在的基础。和而不同,是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是能够容许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和而不流,是尊重个体的独立性,是坚守本真,保持自我。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和,意味着对“度”的把握。度把握不好,不及,固然不是“和”;过了,也不是“和”。在对度的把握上,没有最佳和次佳之分,而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心态平和,不是柔弱,更不是消极无为;对人谦和,不是谦恭,更不是谦卑;处世随和,不是无可无不可,更不是“随风倒”。
二、“谐”之道:宽阔其胸怀,广大其智慧
要实现和谐的人生境界,最重要的是要实现与社会的“谐”。所谓“谐”,是多种人和事共处时的一种最佳状态。它也具有多层含义。第一层是共存。在“谐”的概念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人和事,最低层次的谐,就是很多人和事在一起,都能存在。大与小,美与丑,高与低,尊与卑,贵与贱,各种对立的以及非对立的,都可以在一起。谐的前提是承认多样性,允许多样性存在于一个环境之中。因而共存是“谐“的基础。
共存之上是共生。只有简单的共存是不能称得上谐的。所谓“谐”,就是说不仅能在共同存在,而且能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各种因素之间存在互相制约,但更多的是互相促进。共生,就是指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有我无你,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而是以我促你,以你促我。同时,在共生的境界中,利益的总量的变化并不遵守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增长的。在共生的境界中,人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两个“最”,一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对别人影响的最小化。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人类社会中,通过劳动获得利益,是正当的,而通过赌博获得利益就是非法的。因为在一场赌局中,每一个人能力再强,再辛苦,花费的时间再多,资金的总量并没有变化,一部分人赢的,必然是另一部分人输的。利己者必然损人,而利益的总量却是“守恒”的。这既不符合共生的理念,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没有共生就没有发展,共生是“谐和”的关键环节。
共生之上是共荣。仅仅共生还不够,因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要寻求利益的最大化。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就必须实现共荣。所谓“荣”,就是不但生长,而且繁荣。在共荣的境界中,人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只有两个,一个是“双赢”,另外一个是“多赢”。能够“双赢”决不“单赢”,能够“多赢”决不“双赢”,所有人努力的目标,不仅仅是自己有更好的发展,而是更多的人都有更好的发展;不仅是自己的“荣”,而且是更多的人“荣”。
共荣之上是共进。共荣固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境界,但是,最理想的是,这种繁荣不是所有的人各自为政、自成一体,而是具有一致性、整体性和谐调性。森林的繁荣不是所有的树木都长得高大,而是树尽其高、花尽其艳、水尽其清;社会的繁荣不是每一个人都位高权重,或者腰缠万贯,而是每一个人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位置,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适合自己的感受幸福的方式,人有其岗、人尽其才、人得其所、人得其乐。这里所说的一致性,不是千篇一律的一致,而是在对于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方面的一致;这里所说的整体,不是整齐划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