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戏曲振兴之我见
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奇葩,假如从宋元算起,至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了。作为古代中国人最喜爱的艺术之一,戏曲曾有过“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辉煌。然而到了今天,戏曲却不可避免的衰落了,这种衰落不仅表现
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奇葩,假如从宋元算起,至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了。作为古代中国人最喜爱的艺术之一,戏曲曾有过“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辉煌。然而到了今天,戏曲却不可避免的衰落了,这种衰落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价值这种内在的生命力上,也表现在观众群不断减少这种外在的生命力上。从观众的构成上说,戏曲在今天的演出对象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中,鲜见有青少年观众。如果说当今在某一特定区域有大量的青少年戏曲观众存在,那么情况则是,要么是学校等公众团体本着宣传传统文化的精神组织青少年观看戏曲;要么是青少年受到商业炒作的吸引,抱着这样或那样的目的前去观看;不然就是各地的青少年戏迷汇集一处,观看某一重要演出。排除第三种情况,可见大多数能够去看戏的青少年真正兴趣并不在戏曲本身,或者说,戏曲已经不再具备吸引大多数城市年轻人的魅力了。
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盗用这句话的核心内涵,当代戏曲艺术如果想要重塑辉煌,必当在年轻人中生根发芽。而担当起这个重任的,必将是最有影响力的剧中。
京剧无疑是当今戏曲艺术的代表,是如今最成熟、最受欢迎的、最有活力的剧种,很多观众也是首先从京剧开始对戏曲产生兴趣的。从四大徽班进京到同光十三绝再到四大名旦,京剧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解放后经历了“三改”“三并举”等文艺政策干预的京剧,也最终通过革命样板戏把左倾的艺术改革思维发挥到极点。革命样板戏使得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无人不知阿庆嫂,无人不晓杨子荣。而到了今天,当观众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力的时候,京剧却日益萧条下去。很多人大声疾呼保护传统文化,很多人做着这样或那样的努力,例如将京剧脸谱开发成商业产品,在各种时髦艺术中注入京剧的因子以凸显传统文化,或者排演儿童京剧,希望从孩子开始重新培养京剧的观众。然而很多努力都做过了,仍然有很多年轻人认为京剧只是少数人的艺术,或者只是老年人的艺术。于是很多人开始思考,为什么当代非戏迷的年轻人不能对京剧产生狂热而偏偏对庸俗文化产生兴趣呢?有人认为是京剧的套路太老,或许是无法体现现代生活,无法迎合当代年轻人的心态所致。于是抱着对京剧狂热的热爱,人们开始尝试将京剧引入现代元素,包括运用现代灯光手法,现代舞台调度手法,现代舞台布景手段,讲述现代人的故事,再把整出戏提高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以为这样总可以让大家来看了吧。结果仍是观者寥寥,骂者如潮。
正当人们垂头丧气,认为诸多努力仍然未能重现当年京剧表演盛景的时候,青春版牡丹亭突然杀出,成了当年文化演出的热点。对于非戏迷的大学生来说,青春版牡丹亭从形式到内容都深深打动了他们,400年前的古老爱情故事似乎又在当今找寻到了知音。尽管非议众多,尽管可以用昙花一现来形容当初的演出盛况,但是,很多京剧人企盼的演出昆曲人做到了,而京剧人眼中昆曲早在100年前就衰落了。
何以当今重现经典被人们广泛接受,改革经典却如此没落呢?并非京剧改不得,只是当今戏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障碍,其一是来自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二是来自体制。只说第二种,当今戏曲的发展就像一个被束缚了手脚的病人。一方面要大喊保护传统文化,一方面却不断鼓励创新。诚然,艺术需要创新,然而戏曲的创新思维却始终没有革新。思维的变革落后于形式的变革,长此以往,京剧将继续发育不良。在历史上,很多剧种的衰亡都与思维创新滞后有关。
翻开一部戏曲史,页页都可看到戏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分量。戏曲最初在宫廷显露头脚,而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戏曲有了在民间诞生和发展的温床,小说和戏曲都是首先作为大众娱乐艺术而出现的,看戏曾是古代中国人的主要娱乐项目,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变,诞生出了许多表现门类,以至于使后人不得不发明一些诸如北杂剧、南戏、明清传奇、昆曲等名词来加以区分。戏曲也从宫廷走进瓦舍勾栏,最终走向民间,供人娱乐的低俗戏曲随着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化成为高尚的雅文化,并被高级知识分子所钟爱,新的低俗戏曲则随着观众欣赏趣味的演变而出现。雅俗戏曲就这样交替诞生。
当大不列颠沉浸在莎士比亚优美的构词和离奇的故事的时候,大明朝正在为汤显祖、为杜丽娘疯狂,在这个时期,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从艺术价值来说,中国戏曲都是全世界戏剧之翘楚,然而当西方戏剧随着欧洲政治变革和思想变革不断创新不断革命的时候,中国戏曲却不温不火地变革着,中国剧人关注的主要问题是雅与俗如何区分,唱腔如何演变,服装如何演变,舞台动作如何演变,中国戏曲在此时仍然只是有闲阶级的玩物,为文人士子所鄙视。
直到梁启超为国人首次详细论述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与社会群治的关系后,戏曲的社会功用价值才被人们认识。之后人们终于看到戏曲艺术家开始有意识创作一些剧目来宣讲和平、谴责官僚、关注民生、抗击侵略,也终于看到梅兰芳游走世界各国,使洋人一睹中国戏曲的风采。由此掀开了中国戏曲从内向发展到外向发展转变的序幕。然而这种转变却最终导致了戏曲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和革命样板戏的出现。
由此可见,戏曲想依靠外力来重塑辉煌是不能成功的,最好的办法是依靠戏曲自身的觉醒。不过王国维还有句话叫“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时代在改变,观众的欣赏趣味会改变,因此艺术的形式也会变,京剧曾有过辉煌,但不可能千秋万代都有人为之痴迷。形式虽变,精髓却不会变,400年前的牡丹亭今天仍然可以风靡一时,正是她保留精髓的结果。与其背离精髓而将一个宝贝改得面目全非,不如原原本本地保护起来使其怡养天年,这样,观众也能欣赏到纯正深邃的传统文化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30ok网通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renyuechuanqi.com/html/zawen/x8i6d587stgyy.html
下一篇:我也有粉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