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格物

佛家的格物

怭怭杂文2025-12-24 17:59:46
《大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是讲述儒家治学、修身、入世之原则的。历朝历代的评价自然不少。当今提倡宏扬传统文化,这篇文章也就成了不可绕过的必读之作。可是现代的社会已经不是这篇文章发表时的春秋时期,也不是被
《大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是讲述儒家治学、修身、入世之原则的。历朝历代的评价自然不少。当今提倡宏扬传统文化,这篇文章也就成了不可绕过的必读之作。可是现代的社会已经不是这篇文章发表时的春秋时期,也不是被奉为盛典的封建社会。当代的文化,以资产阶级文化为主流,社会主义文化是新兴的文化,还有封建残余的文化。在封建残余的文化中,以中国论还分为儒家、道家与佛家三个主流。不同的阶级文化对其解释因其所持的世界观必定是有着根本的区别。
钟茂森(教授,1973年生于中国广州。2003年迁居澳大利亚,任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后来获得终身教职。)写了一本《细读大学》的研习报告,用佛家的观点对《大学》逐字逐句地进行了解读。在推崇《大学》观点的同时,把本来儒家讲究入世的哲学观点改变成了出世的佛家观点,洋洋洒洒地写了30多万字。
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主义文化还是处于萌芽或者说发展的时期,但是已经存在了二千多年的道家、儒家、佛家思想仿佛看到了自己悲惨的命运一样,已经连起手来企图扑灭这个正在处于发育期的幼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教育纲领,又称为三纲。三纲的根本在明明德,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彰显先天固有的善良的德性。这是儒家“性本善”理论基础的体现。明明德,不是向别人学习而是恢复自身所具有的德性。
我们姑且不去论述明德到底是人本性所有还是后天所学,只说一下儒家为实现明明德的目标,为学生所制定的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八个条目中,格物是基础,修身是方法,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目的。通过这八个条目的实现达到明明德的最终目标。儒家不是以格物为目标,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不是目的,而最终的目的是明明德。但是,能够达到那种明明德于天下的人,只能是圣人,所以也就是说儒家的大学之道是成圣之道。
关于圣人,儒家是没有脱离社会发展的,只是把社会发展中很少的几个人称为圣人。细数一下,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这些是孔老夫子以前的圣人;孔子、孟子、还有一些孔子的徒弟,这些是经过很长的时间后才被封为圣人的;还有个伯夷、叔齐,这两位孤竹国的公子因为相互让国、扣马进谏、不食周粟而逐渐地由义士而贤人,又而达到圣人的地步。细分一下,圣人不过是这几类,原始社会传说中的尧、舜、禹(禹是开启私有制的第一人,传说是把帝位传给了益,只是益的德性太差才回到了自己的儿子手中);奴隶社会最后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君文王、武王、周公、伯夷、叔齐;封建社会文化的开路先锋孔子、孟子和孔子的一些徒弟们(他们不是一流的圣而是圣殿上陪伴的小圣)。这些人以最后的孟子论距离现在也已经有将近三千年了,可是圣人却不再出现了。大学,同时也传了将近三千年,学习的人是有增无减的,还是没有教出一个圣人,可见孔孟之道被摒弃也在情理之中了。
圣人少,却不能说大学没有用处,因为许多人把它奉为盛典,按照它的要求去学习。虽然没有成圣,成才的人却是不少的。不过成才的人都是以儒家的理解去成才的,而不是以佛家的理解去成才的。这样说的道理,也是在看到钟先生的的《细读大学》才得出的结论。
钟先生的格物,或者说佛家的格物,与以孔门弟子自命的朱熹的解释是不相同的。朱熹对格物的解释为穷究物理,而佛家的解释为把物欲除掉。
钟先生对格物情有独钟,承认“格物才是根本”,“格物是正确的宇宙人生观念”,可是这个根本的格物,钟先生是毫不吝惜地要除去才能叫格物。他是这样说的“格物就是把物欲除掉”,“格物就是把物欲去掉”,“格除物欲”。他的依据是什么呢?正是佛家所说的,“心外无物”,“物我同体”,“宇宙人生,万事万物,都是心识变现出来的”。那么如何达到格物的目标呢?钟先生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宣布说:“格物,讲到最究竟处,莫过于念佛”。原来,钟先生不过是想让大家去念佛。
当然这只是很直接的说法,在格物上当然没有那么简单,30万字的书也要好好读读才能发现这一个很简单的过程。如何把格物与念佛联系起来,钟先生自然费了不少的周折。
儒家是讲入世法,当初孔老夫子的行为就作了诠释。佛家是讲出世法,这是由佛门的清规戒律体现的。所以佛家的寺院多在远离尘世的深山老林之中,只有一些皇帝为了朝拜的方便在朝廷的附近建很少的一些。所以读《大学》的儒家弟子,多是以升官为目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已任,他们讲格物也多是按照朱熹所说的穷究物理而致知,而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由和尚而做官的人,却是很少,因为佛家是出世为目标,青灯古佛,那些成了菩萨和佛的人都没有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中国的皇帝倒有一个是出身佛门,叫朱元璋,明朝的开国之主。不过,据说这位小和尚是因为家里穷、无法生活而入的寺院,又是因为无法忍受寺院的清贫与苦闷逃离了那里去要饭。从他不识字的记载看,他是没有看过《大学》这本书的。如果认识字,并且看过这本书还真不知他能不能成为皇帝。不过,他格物的本领还是不错的,驱逐了蒙古,恢复了汉族的天下,开创了明朝二百多年的基业。家有了,富于四海;国有了,天朝圣国;天下,就是现在也没有哪一个圣人出来平定一下,这倒不应该要求这位皇帝达到的。
2012-9-19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