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的使命

青年人的使命

进退唯谷杂文2025-04-11 19:41:15
最近从媒体看到很多年轻人曾经逃离北上广,在家乡小城市又混不下去,最后又逃回北上广,因为感觉还是沿海大城市机会多一些,平等一些,即使高房价高物价,也只能咬着牙再回到北上广继续“奋斗”下去。他们觉得大城市
最近从媒体看到很多年轻人曾经逃离北上广,在家乡小城市又混不下去,最后又逃回北上广,因为感觉还是沿海大城市机会多一些,平等一些,即使高房价高物价,也只能咬着牙再回到北上广继续“奋斗”下去。他们觉得大城市具有更多的现代市场文明的洗礼,社会生活中至少还有一些现代公平、法治、自由的要素,而小地方则往往全靠关系全靠爹,年轻人可能觉得完全没有活路……
一个社会中,知识青年们沦落到这么逃来逃去的田地,真是时代的悲哀,当然更是青年自己的“杯具”。不过,也需要反思,作为“人类的春天”、“早晨八九点钟太阳”的青年,除了这种都市逃荒的样子,真就没有点别的方式么?纵观近现代百年来中国的几代青年人——从20年代30年代救亡救国,到50年代的激情建设,到60年代的文革狂飙,到80年代的叛逆下海……青年一直是主动的活跃的促进社会变化的生力军,而以这种“逃”为主流的状态,还真是头一遭……
比如,离开北上广,为什么一定要“回家”?不能更多地去闯荡、更广泛地去选择么?再比如,没有爹妈关系,真就走投无路?在当今社会技术条件下,想没想过努力去颠覆这些陈规?能否联络这些志同道合的天涯沦落人,掀起一场“不靠爹”的运动,结成一个“不靠爹族”?说小地方做生意不规范,全靠喝酒,是不是真的勇敢地去面对这些,亮出你不喝酒也做生意的新规矩新风尚?不喝酒他们就真不做?既然大不了就是一个走人,为什么不能试图去正面冲击一下,颠覆一下?总之,在习惯与“逃”的时候,有没有想改变现实?自己的力量呢?如果自己力量不够,有没有联合动员更多的人一起改变?
青年是天然的改变现状、优化社会的力量。今天的社会,好的东西,可以说是上一代人在青年时用自己的奋斗,改造了更前一个社会后塑造出来的结果,而存在的弊端,又可能是这些太成功的“前青年”成了既得利益者走向保守和顽固而造成的……每一代青年都一样,反正一无所有,也不担心失去什么既得利益,路见不良,就应力行去改变,即使付出点时间精力代价又如何?
青年人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志气是壮志凌云的,勇气是气冲霄汉的,青年人的生命也应该是辉煌灿烂的。当马其顿年轻的国王亚历山大挥剑斩断“格尔迪奥斯绳结”之结的时候,历史记载了他重划世界版图的功绩;当苏黎世一家专利局的毛头小伙子偷偷写下令人费解的物理学论文时,经典力学大厦被推翻,二十世纪的人永远记住了爱因斯坦;当比尔•盖茨从大学退学创业,全世界上亿台的电脑开机时都以windows向Microsoft致敬。
青年人无以伦比的天赋使他的生命活力四射,青年人举世惊叹的事业则成就了他生命的价值!
1921年7月,上海,一个十几个人参加的秘密集会。
参会人:毛泽东,28岁;邓恩铭,20岁;董必武,35岁;李汉俊,31岁;何叔衡,44岁;李达,31岁;刘仁静,19岁;包惠僧,27岁;王尽美,23岁;陈公博,29岁;周佛海,24岁;张国焘,24岁;陈潭秋,25岁。
此参会13人,平均年龄为28岁,我们完全可以称这次集会为青年人的集会,但是当时恐怕没有人会预见到,这十几名青年的秘密集会,造就了当今世界第一大党,翻开了中华民族推翻三座大山走向民族振兴的伟大篇章。而在此前两年,北京的学生们不满于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走上街头,向媚外、懦弱的北洋政府呐喊抗议。青年们以年轻的生命吱吱哑哑推动了旧中国沉重的历史车轮,中国的革命事业从此焕然一新。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历史总是和青年们密不可分,是青年推动历史,还是历史选择了青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青年是人一生最好的光阴,它充满活力,不服一切形式的压迫,敏感而赋有激情,甘愿为了理想去牺牲。历史不是重复,坎坷造就传奇。历史的嬗变,就是无数青年生命的绽放。推动历史发展与进步就是青年人的事业。
今天,无数的青年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转变,和一个世纪之前的历史相比,它褪去了火光、淡去了血色,但是它仍然关系着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之路。这条路是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变之路。
世界是人为的,说它不好,就要自己去推动它变好,我们每一位青年人都应站在时代的前列,做一名敢于担当、勇敢正义的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不是人云亦云随大流,成为时代的旁观者,为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那怕所作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的追求自由、社会进步的精神一定已经存在于我们的身体骨髓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