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李浩白的“司马懿”
近日收到青年作家李浩白的新书《天才权谋家——司马懿》,内页有他的题词:“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几个月前就知道他有这个出书计划,当时就在猜测他会从什么角度解读司马懿。花了
近日收到青年作家李浩白的新书《天才权谋家——司马懿》,内页有他的题词:“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几个月前就知道他有这个出书计划,当时就在猜测他会从什么角度解读司马懿。花了半天时间,一口气读完,觉得他的定位十分独特:把司马懿刻划成“儒雄”,而非“奸雄”。虽然心机深沉,手段狠辣,计谋多端,同时却也刚毅果断、老成持重、志存高远。即使写到司马懿诡诈的一面,也更多出以欣赏甚至赞赏的态度。最后他的结语是:“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正统儒生开基建业的王朝,司马氏祖孙打破了民间流传的‘秀才造反,一事无成’的谚语,创造了一个改朝换代的奇迹。”这与史学界的“定评”出入很大,简直南辕北辙。一般而言,是件冒险的事。可是著名评论家欧阳子告诉我们,探讨一部小说成功于否,不在于它是否“正确”,而是在假定它正确的前提下,看作者是否很好的传达出他的主旨和意图——世上又有哪种观点敢称绝对正确呢?以这样的眼光来看这本书,感觉就不一样了。也许它处处于与共识相反,可竟也能圆满的说完这个故事,让人思索,让人感怀。《天龙八部》第二十九回,少林寺的玄寂和尚说:“强词夺理,居然也能自圆其说。”乔峰反驳“若能自圆其说,就不是强词夺理了。”这话大可以移过来用在李浩白身上。
除了对司马懿的重新设定,在“三国”的“立场认知”上,李浩白也与《三国演义》的蜀汉正统、吴宇森《赤壁》的东吴视角大相径庭,采用曹魏中心。这固然与主人公的事迹大多发生在魏国有关,但与作者不从俗流、大胆创新恐怕也不无干系。相比刘关张、卧龙凤雏、黄忠赵子龙的街知巷闻、妇孺皆知,大多数读者对于魏国的印象要模糊得多,似乎曹操以外,皆不足论。作者显然有心纠正这种偏见,于是我们看到了忠于汉室、精明谦退、用心良苦的荀彧,看到了运筹帷幄而又功亏一篑的丁仪,看到了外强中干、猜忌险刻的曹丕,看到了才高命薄、儒雅真挚的曹植。此外司马师、司马昭、陈群、贾诩、钟繇、李严等人,“戏份”有多有少,却个个性格突出。这当中对魏明帝曹睿的描写最具人文深度。
他有御花园中感慨流连的一面,也有联合群臣诛杀郭太后的果敢;在知人善任上,他其实并无大错,却一步一步,几乎是身不由己的深化了魏室的危机,致使司马家族权力膨胀,尾大不掉。他对母亲的怀念,对郭氏的痛恨,对蜀相诸葛亮的忌惮,对叔叔曹植的无情打压而又深深欣赏,一切的一切使这位年轻皇帝的形象特别鲜明丰满,仿佛能感到他的呼吸。
当然,作者最着力刻划的还是男一号司马懿。我们看到司马懿的才雄志大、老谋深算,他为人处事的微妙和处处胜人一筹的心智手腕。作者对司马懿的生平做了取舍,事实上是一种精心的剪裁:童年、少年时期完全省略,在五丈原拖垮对手、计杀曹爽独揽大权等重大事件也只在“后话”里,用不到一页的篇幅简要一提。作者最关注的是司马懿从进入相府担任东曹署副官,到逼退诸葛亮、借刀杀人、除掉张郃这之间几十年奇峰突起的历程。全书分三大块,同时也是作者为司马懿划分的三个人生版块:崭露头角、魏宫谋嗣、鹰扬之臣。
第一部分是如何取得曹氏父子的信任,为曹操排除阻力,登上魏国公之位。第二部分是幕后策划,覆雨翻云,使曹丕能够击败曹植集团,自己则以拥戴之功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扣人心弦来说,这一块最为华彩。第三部分是协助曹睿消灭外戚、打压宗室,使司马一族成为皇帝内政外交的唯一依赖、舍我其谁的不二人选。谈到主题的深化、人性的开掘、境界的升华,这个“压轴篇”的确冠绝全书。这样一比较,也就显出了第一部分的相对薄弱。不只是情节上铺垫过多,叙事节奏稍嫌拖沓,气氛营造也不如人意。对于任何小说来说,漂亮的开头都至关重要。“小火慢炖、高潮渐起”是一回事,那是出于整体布局上的考虑;而一开始笔力不逮,没有迅速进入情境又是另一回事,那不是因为叙事策略的斟酌,而是叙事能力上有所欠缺。这应该说是本书的一大遗憾。
再一个可以商榷的地方是对话似乎多了些——大概占到全书的五分之三有余。对话对于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自是必不可少,但丰富细腻的内心探幽、诗词风景的适当点缀、尤其是需要正面工笔描绘的大场景和关键性转折,都需要得到它们应有的位置。把太多的任务交给对话,无形中松懈了文气,也使小说“电视剧本化”,在“戏剧法”的运用上虽较成功,在“叙述法”的铺展上就透着不够。
第三个只是小疵,就是古人说话最好避免现代词汇。李浩白文史素养深厚,找到合适的词句来代替“靠谱”、“线人”之类,应该难不倒他。
当代历史小说名家,远的如写《李自成》的姚雪垠,近的如写《曾国藩》的唐浩明,写清帝系列的二月河以及著作等身的台湾一代宗师高阳,各有优长,也各有缺陷。姚雪垠受制于僵化的意识形态,人物概念化、脸谱化。唐浩明材料搜集齐备,但堆砌多而消化吸收少,艺术加工付之阙如,结果沦为晚清史料的罗列汇总。二月河善于调节文气,亦张亦弛,时而浪漫旖旎,时而笔挟风雷,可读性极强。可惜他采信野史传说失度,为了追求阅读效果,有时近于想当然和怪力乱神(如《雍正王朝》中有关道士贾士芳的章节)。高阳在诸人中成就最高。一则得益于他选材广泛,政治家、商人、名妓、书生、侠客、含冤受屈的老百姓,都有资格成为他故事的主角,不像其余诸家专注于帝王将相。二来是他对传统文化吃得透,钻得深,修养非凡,功力精纯,于文学经典、典章制度、民俗风情、衣冠器具无不通晓,兼能融会贯通,活用到小说中,比之唐浩明的生吞活剥,实有云泥之别。但是他也不是没有问题的,具体表现为事无巨细,样样交待,面面俱到,用力太平均,在许多大关节和紧要关口上又太讲究雍荣纡徐,四平八稳,不及二月河能把文章做得花团锦簇,动魄惊心。高阳是太谦谦君子、波澜不惊了。
李浩白的路子近于高阳,写权臣,也写“大明神断”,写“民国第一师爷”,题材甚广;他的谙熟历史,又不循定见,自出机杼,也无形中带有高阳之风。就连对话过长,用力平均这些不足之处也惊人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女性角色不如高阳写得那么异彩纷呈。
作为历史小说的后起之秀,在同龄作家中,李浩白可算力作迭出,成果累累。其老练浑成,和水准
版权声明:本文由30ok网通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renyuechuanqi.com/html/zawen/x6665su761yhg.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