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心中柔柔的温暖

最是心中柔柔的温暖

认敌作父散文2025-08-12 11:23:24
当回家有了一种向往,一种渴望,这是我们的幸福,是的每个人都渴望回家,家给了我们太多的东西,让我们温馨着,感动着。我每天下班后,也是带上愉快的心情急于回家,因为我和它有一种“不见不散”的约定,嘿嘿,是的
当回家有了一种向往,一种渴望,这是我们的幸福,是的每个人都渴望回家,家给了我们太多的东西,让我们温馨着,感动着。我每天下班后,也是带上愉快的心情急于回家,因为我和它有一种“不见不散”的约定,嘿嘿,是的,我回家去看《拉呱》。
想想时间过得真快,《拉呱》从2005年10月31日开播以来,到现在已经三周岁了。记得刚节目刚开播时,看到“拉呱”这两个字,就会有这样的场景:两位小老太太,盘着两腿,晒着太阳,泡一壶茶,一边忙着手里的针线活,一边说说笑笑的拉呱,那里该是暖暖的,如老棉鞋里的阳光,她们的笑容该是干净的,如九月绽放的菊。
我非常喜欢《拉呱》,它贴进百姓生活,关注民生百态,是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目,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具有可读性和娱乐性,而今《拉呱》已经成了一个品牌,文化的;一个组织,力量的。
“拉呱”——拉拉咱心里的烦心事儿,拉拉咱们的家长里短,看到荧屏上闪动着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真真切切的画面,不论是高兴的,悲伤的,困惑的,无奈的,都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那种味道,这就是生活的本真。拉拉呱打开心扉倾诉一下,心里就会好受些。
《拉呱》栏目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毫光工程”这个版块,05年冬天播放了一则没钱治病的贫困人家的故事,节目一播,很快得到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其中有个署名叫“毫光”的人多次献爱心,累计善款达四千多人民币,“毫光虽小,众聚则广,恒集则大。”于是《拉呱》成立了这么一个爱心平台——“毫光工程”。一次次感动,拯救一个个灵魂,《拉呱》似乎唤醒了我们什么,于是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奉献自己的一点爱心,爱潮涌动,灵魂如虹,心心相连,社会和谐……这个慈善工程是成功的,没钱治病的善良人有了活着的希望,没有双腿的残疾人能走出屋外,见到久违的阳光,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继续书声朗朗,异乡求学的孩子圆了多年的回家过年梦……是呀,一点微小的爱心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那么的微不足道。每次看到屏幕上那闪动着的感动画面,我的眼里总是潮湿湿的,而心里却暖暖的,这份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实实在在的温暖,亲切而又朴实。
说一说,笑一笑。《拉呱》中还有我们喜爱的——“短信乐翻天”“阿G正传”这两个版块。“短信乐翻天”用现代动漫技术和滑稽语言把普通文字笑话,变得有声有色,每次看过都会让我们捧腹大笑,忧郁一天的心情一笑而光,那会儿感觉就像棉花糖一样,绵绵的,甜甜的,就是嘛,笑一笑没有什么大不了。“阿G正传”拿生活素材来演绎现代版“阿G”,一场片断,一段生活,一种味道,一段思考,片中那段生活我们亲临过,那种味道我们所熟悉,我们也像阿G一样侥幸过,高兴过,无奈过,痛苦过,跟着“阿G”我们再咀嚼一遍,深刻反省一下,生活中能有多少日子值得咀嚼?总之能引起人们共鸣的节目就是好。朋友们,你们感觉呢?
《拉呱》是贴进生活的。把百姓生活搬上荧屏,以独特的眼光,完美的分寸感向大众展示新一代的“清明上河图”,不论生活篇章中的爱恨情仇,还是心灵段落的喜怒哀乐,都毫无修饰,真水无香,让观众跟着或喜或忧,这就是《拉呱》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成为品牌的原因。
《拉呱》是受众的。为民说话为民办事,理顺生活的矛盾,抚平心灵创伤,以它纯朴的方言和被吸收的相声元素,再加上小么哥的幽默搭词儿的机灵,为广大观众着实烹制了一道“美味大餐”《拉呱》是文化的。它正潜移默化融入社会公众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境界,健康的,积极的,也是味道的。文化的力量与责任让《拉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和光荣的任务。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拉呱》在电视文化传媒产业中开出了一朵奇葩,观众是不会寂寞的,因为它在人们心里开出了一朵花。“每天老时间,齐鲁台有么说么的小么哥与您不见不散。”一句真诚的“不见不散”,让我们一起相扶走过了三个春,夏,秋,冬……
路不是一天走完的,步伐也是在行走中变得更加矫健的。相信百姓心中的《拉呱》会越办越好。
路不是一天走完的,步伐也是在行走中变得更加矫健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