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的汉语教学

荒唐的汉语教学

累年杂文2025-04-26 05:03:19
问题的提出笔者自幼爱读古文,还在读小学时就曾渋及。偶尔听到本村几位上了年纪的旧社会出生的读书人时常念及孔乙巳(音SI),当时还不知所云。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知识不断积累,渐渐接触到传统文化,再询及这两
问题的提出
笔者自幼爱读古文,还在读小学时就曾渋及。偶尔听到本村几位上了年纪的旧社会出生的读书人时常念及孔乙巳(音SI),当时还不知所云。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知识不断积累,渐渐接触到传统文化,再询及这两位老人时才知道:‘孔乙巳是一本书里一个老头的名字’。后来通过进一步学习才知道是鲁迅先生在1919年(38)岁时写的一篇小说,当年3月10日成文,4月发表于《新青年》第六卷第四期。孔是中国姓氏中的一个姓,乙巳(音SI),是古人用来记时的一个时间序列。是由甲子中天干第二位和地支第六位相组合而成的一个甲子序列。一个孔字加上一个甲子干、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用中国有史以来最早和最久(三皇五帝至商朝起一直到现代五千年)的干、支命名所组成的一个人的姓名。小说中用作者十二岁时(26年前)在咸亨酒店学徒时的见闻作素材,站在对主人公同情的角度,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代表当时大多数)的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读书人的落魄颓废形象。鞭挞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在以往的汉语教学或阅读时,涉及鲁迅先生名著中《孔乙巳》的读音,从来就没有谁去怀疑“孔乙巳”的巳读(ji),我的老师这样教我,我也这样教我的学生。不知从何时起全国的汉语老师代代传承延续至今。我就是这幼年时接受到的孔乙巳读音的第一印象影响,使笔者在接触学校汉语教学后,听到教室里学生老师异口同声读孔乙已(ji)时,心里就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幸亏我的职业不是汉语教学,不然让我面对《孔乙巳》教学时不知该当如何。以后有我意识地朝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隐隐觉得孔乙“巳”的读音已流于以讹传讹的俗敝,一个字的读音对整篇作品的文意和内涵倒无大碍,但这个字具有汉语言文字、文学、民俗、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的重大影响和广泛代表性,如不加以纠正,对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精确传播和继承或多或少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笔者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单纯从文字学的角度进行阐述,以期达到辩证勘误的目的。完全不涉及这篇文章除“巳”一字读音之外的任何内容及相关因素,丝毫不影响其近九十年来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推动力和重大贡献。这些想法就是本文的写作动机,长时间如骨鲠喉,想一吐为快。今天借机一抒胸臆,敬望达者斧正。笔者就从鲁迅先生该篇作品中主人公的姓名,是用历代遗留下来供蒙童习字的描红字帖中第四至六字引用而来说起,对“孔乙己”(ji)的真正读音进行研究,翼以达到恢复其正确读音,聊慰先生在天忧忱。

孔乙巳就是孔子
上述之描红字题的来源,历史上已有多种解释。对字帖的涵意有下面几种不同的说法:
1:在整理敦煌遗迹时其中有一页上可见这么一串字:上大人丘
乙巳化三千七十二女(通汝)小生八九子——。
2:在清道光年间曾做过巡府的梁章鉅《浪迹续谈》载有考证:人孔乙巳这段帖文始见于唐代末年,小儿普遍诵读,曾盛行于北宋时期。
3:清初褚人荻考证认为:小儿习字必令书‘上大人丘乙巳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天下同然,不知何起。
4:清中期一位校史文人考证判定:上大人孔乙巳是尊孔的话,赞扬孔子乃上古圣人,化乃教化,是赞扬孔子教化弟子三千人,培养出七十二位有德行的贤人,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是对启蒙儿童的说教,要‘作仁’‘知礼’。
5:我们再来看一看《浪迹续谈》所载明代大才子祝枝山对这段文字的解释,他认为这是孔子上陈给他父亲的信。祝枝山认为‘上大人’为一句,是孔子上陈书信给父亲。‘孔乙巳化三千’为一句,是孔子自称教了三千学生。‘七十士尔’为一句,说其中可称为士的不过七十人罢了。‘小生八九子佳’为一句,说其中八九人是最好的。‘作仁可知礼也’为一句,说这八九个弟子奉行仁义,待人很懂的礼貌。祝氏的解释略嫌牵强,既有是说,姑妄录之。
从历史上来看,明、清时期文史治学之风较其它朝代更注重考证更为严谨,祝氏之说一定有他的合理之处,包括清代的另四位文史学者在内,经他们研究考证有可能当时搜集到一些可能供他们参考而又为我们所不知的史料证据,所以才有当时的这些解释。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上面这五种说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综合这五种文字样式:
1:有两条中第四字是丘而不是孔,出现在唐代敦煌石窟遗书中,(时间最早)和清初褚人荻书中;
2:有两条对该字样的解释都认为第四到六字就是指孔子。这就是明代祝枝山和另一清代文人;
3:有两条都把此帖的出现时间指向唐末或唐以前;
4:清代有两人的判断是用于儿童习字和尊孔说教;
5:其中明代祝枝山认为是孔子向其父亲的上呈书信;
这样看来,不论是尊孔说教也罢,还是书信,就有多项证据证明‘孔乙巳’或‘丘乙巳’三字就是指孔子本人。最重要的恰巧它是一个人的名字。
孔子之“孔乙巳”之名之由来
既然‘孔乙巳’或‘丘乙巳’是一个人的名字,并且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人物,我们就有理由从该段历史时期的命名文化规律中找出该字的准确读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中国各历史时期的命名规律。下面我们就看看名字是怎样产生的。
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在语言还没有产生之前物质就已经存在。而语言只不过依附于物质而产生。自然界是物质的原始存在。物质构成了人脑——这种近乎神秘的物质的高级功能对事物形成概念,经过漫长的演变进化,伴随这些概念产生了语言文字,于是借助这些语言文字将概念固定下来便产生了名字。名和字这一对具有相同属性的文化形式却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名是事物概念抽象性的识别信息源。字是以物质属性提供可视化效果,具有直观而又可以储存抽象信息源的信息元。不过,这里说的“名字”还不是指命名时的“名字”,而是指哲学范筹里的文学概念。经过以上讨论,我们大体明了以下几点:“名”是各种事物概念在人脑中固定下来的表现形式。“事”是指各种抽象性现象在人脑中的特指概念(如春季夏、2006年、思想、英雄等);“物”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有形质的概念之识别信息(如毛泽东、钢铁、汽车、大米等)。
至于人类的名字则是由姓和名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