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外余音

酒外余音

总括杂文2025-04-25 09:01:07
题记:我在构思这篇郁积良久的随感录时,眼前总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当我下班后回家泊车逗留的片刻,站在厨房阳台上翘首期待与我共进晚餐的爱人,已在餐桌上摆好可口的饭菜和熟悉的碗筷。她得知我晚间又有应酬时,便
题记:我在构思这篇郁积良久的随感录时,眼前总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当我下班后回家泊车逗留的片刻,站在厨房阳台上翘首期待与我共进晚餐的爱人,已在餐桌上摆好可口的饭菜和熟悉的碗筷。她得知我晚间又有应酬时,便黯然神伤地独自返回了屋中。在省城工作的女儿多次向我发出不满的“信号”。我感到这样的“喜剧”仍在你我中间重复上演着……
一、话题起源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俄罗斯。我们通过电视画面欣赏着俄罗斯旖旎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时,记者向人们披露了一个让国人瞠目结舌的社会现象:近年,俄罗斯生产力出现短缺,人口呈负增长,男子平均寿命只有六十一岁。面对中国记者的摄影机,许多单巢的俄罗斯妇女毫不掩饰地道出问题真相:她们的丈夫常年无节制酗酒,丧失了社会尊严与家庭责任感,或已离异,或已浑然走上黄泉。这时,我们看到在城市的街道和田园小巷里,仍有几位走起路来东倒西歪、酩酊大醉的酒鬼……
近些年来,在我们周边时常爆料出一些让人不堪回首的噩耗,一些曾经要好的同学或同事中,相继有不少位身体特棒、年富力强的人或染上绝症,或提前离我们远去。家人遗孤的仰天长哭,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生最痛,给社会留下无名的遗撼,为家人埋下永久的感伤。追本溯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的过度酗酒,无节制的社交活动,身体长时间超负荷运转,是构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始起因。
说的通俗一点,都是喝酒惹的祸啊!
我在心中刚刚产生触摸这个敏感社会话题的时候,注意力还是比较分散的,甚至感到有点力不从心。随着与越来越多、有着同感经历的朋友做深入交谈,更加坚定了我“一吐为快”的信心和勇气。也许我的所思所想所记所忆有失偏颇,那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愿我的这种深忧深虑能引起所有理性朋友们的思考与共鸣。
聚餐喝酒,做为一个极为普遍而又特别敏感的社会现象,说不明、言不透是要伤害朋友间感情的。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时下有些亲人、朋友间的见面问候语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以后少喝点。”但是,作为这一现象中的同流者、受害者,作为每一位具备家庭责任感的自然人,实在有必要来说说这个缠绕在我们身边,且愈演愈烈的痼疾顽症。
先回过头来说说我们眼前。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人的多样化元素需求逐步得到满足,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众多的城市居民早已摆脱了贫困,达到丰衣足食,提前进入小康者行列。相当一部分人,则跨入了衣食无忧的中产阶层,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用什么就买什么。家用轿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国内外旅游已成为百姓新一轮消费中的热门选择。
毫无疑问,在中国向工业化社会转型期间,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整体比重将越来越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餐饮服务业的日益兴旺发达。无论是在街头还是巷尾,小吃部、快餐部、特色饭店、高档酒店比比皆是,什么消费档次的都有,可以同时满足不同消费阶层社交生活的需要。
二、世俗牵绊
酿酒业与餐饮业的兴衰,反映了市场的需求。
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聚会喝酒的频率和机会在成倍地增加。诸如,遇到商务活动要喝,朋友、同事工余消闲要喝;结婚喜宴要喝,碰到丧事也喝;考上大学要喝,评上职称也喝;孩子当兵要喝,乔迁新居要喝;孩子满月要喝,家人过生日要喝;偶尔相逢小喝,逢年过节大喝;本民族节日要喝,泊来洋节日也喝;孤独无助时要喝,求人帮忙时也喝;做错了事儿,挽回面子要喝,事儿整明白了,炫耀一番也喝;快乐高兴时喝,情绪低落时也喝;大单位遇事儿要喝,小门面开张也喝;活动庆典要喝,事后总结也喝;有机会要喝,没有机会创造一下也要喝,等等。国人在开发喝酒的后续项目上,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极限。真可谓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常常搞得人们身心疲惫,应接不暇。
有时,聪明的人为找个躲避喝酒的借口,托人把随礼钱捎去便溜之大吉了。人们做过这样一个统计,有些月份的随礼支出大大超出月工资收入的总和。许多人不堪重负,感叹不已,社会上嘘声不断。
特别是那些社交范围广、身居要职的人,更是首当其冲,简直都无法分身。各种理由的酒局,一个接着一个。为了不影响感情和交际,他们就像走红的明星赶场子一样。大量的社交应酬占据了宝贵的人生时间,致使不少正处于事业巅峰的青壮年精英,身体长时期处于透支状态,并患上一些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疾病。
面对这令人酸楚而心碎的现实,所有的世人都应当从这种见怪不怪的社会常态中走出来,共同联手对这个反常的社会现象加以遏制并促其改变。“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那些因酗酒而英年早逝的冤魂,似乎懊悔不已地在天堂俯视着并告诫人们:远离酒杯,珍爱生命。
更让人惊讶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女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解放,“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已遭淘汰。在社交场合的餐桌上,斗胆狂饮的女性数量激增,阴盛阳衰的势头越加强劲。无论是白领丽人,还是普通工薪阶层的女性,遇到对脾气的同事或蓝颜知己,或在打牌、休闲之余,与男人们一样推杯换盏,酒量不让须眉,有时也喝的烂醉如泥或呕吐不已。更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几个要好的姐妹坐在一起,也敢于开怀畅饮。几杯白酒下肚,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久违的谈资受到激活。倘若没有尽兴,接着去KTV喊上两嗓子,蹦上一阵疯狂的迪斯科。大汗淋漓或兴致正高时,再喝上些红酒、啤酒。不少的男女本想在八小时外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却因用多了酒,再次还原为精疲力尽。无奈之下,第二天只好卧床休息了。
三、感同身受
如此的经历,我也曾有过一段难以启齿的隐痛。
也许我这个人受到家庭遗传基因的影响,向来不胜酒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下乡挂职锻炼二年,担任工业副乡长。到任第一天,乡党委书记在迎接宴会上端起满碗的烈性白酒,提议干掉。当时那场面可把我震住了,过去很少喝白酒,没见过这架势。我赶快表态:“我尽全力做好工作,但就是不会喝酒。”书记当场就不高兴了:“你不能喝酒,来当什么乡长?”当时我很纳闷,能不能喝酒与能不能当好乡长有什么因果关系呢?
以往听说过乡镇的干部喝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