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宋词之鉴赏常识(一)
词本是古代的歌词,是配上音乐供人歌唱的。当它登上文坛的时候,正值近体诗发展的时代,受近体诗的影响,这一文学体裁引进了格律的规范。后来歌曲的乐谱逐渐失传,词也就跟音乐脱离了,并成为诗的别体,故词又有“诗
词本是古代的歌词,是配上音乐供人歌唱的。当它登上文坛的时候,正值近体诗发展的时代,受近体诗的影响,这一文学体裁引进了格律的规范。后来歌曲的乐谱逐渐失传,词也就跟音乐脱离了,并成为诗的别体,故词又有“诗馀”等别称。这是大家共认的说法。词脱离了音乐之后,虽然原来的唱腔已无法掌握,但它仍保留着同歌曲结合在一起的字面格式和特殊的格律规范。不同曲调的歌词,它的段数、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和对仗都有不同的格式。现就我就所学习资料中关于词的名称、词格、词律、词的体式等方面作一整理,了解应遵守的准则。以便于我们爱好者更好地欣赏词章。一:句读
每一个词牌在字数和句数方面都有固定的要求和限制,而且在字句的安排上也有严格的约束,所以词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格律诗。在格律诗中应用的格律,如押韵、平仄安排和对仗等规则在词中都普遍适用。
1:句读
古人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但是在诵读时,为了保证语句的顺畅和传达正确的意思,需要注意文句的起承转合,于是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这就是句读的由来。古人诵读文章时需稍作停顿,而文词停顿的地方就称为“句”或“读”。句读连称时,句指停顿稍长、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而句中停顿较短、语意未完的更小段落则为读,后将“读”写成“逗”。现代所用的逗号就是从这个意义演化而来的。《三字经》中也要求学生“明句读”,如果不懂句读,那么在阅读古文时往往就会对原意产生误读、误解。
这里有个秀才断句的故事煞是好玩。
从前有一个秀才家境贫寒,每天都想方设法到处混饭吃。秀才有一个朋友家境富裕,每当这位朋友家快要吃饭时,秀才就会去“拜访”,并以各种借口让朋友留他吃饭。这一天,秀才又去朋友家“拜访”,偏巧天突然下起雨来。秀才说:“天下大雨了!”朋友想让他离开,又不好意思直接开口,于是留了一张纸条,以为秀才读懂纸条上的意思,就会离开了。谁知朋友再回房间时发现秀才还在屋里,就问他为何还不走,听完秀才解释后,朋友气得差点晕倒。原来纸条上面写着: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意思是说: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可是秀才将其断句为: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秀才胡乱断句,给了自己一个“合理”的借口赖在朋友家蹭饭。
二:一字豆
“豆”就是“读”,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一字豆”是指由一个字组成的“领字”,领字与被领字之间可以略加停顿,所以称为“豆”。从声调看,一字豆大多数是去声字。
充当一字豆的词可以是动词,如“对、望、看、念、叹、算、料、想、怅、恨、怕、问”等。有的是虚词,起转折、过渡、串合、联结、引领下文等作用,如“但、正、又、渐、更、甚、乍、尚、且、方、纵”等。
一字豆所领的句子,可以是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如秦观的《望海潮》:“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其中“有”是一字豆,总领“华灯”、“飞盖”两句。另如《八六子》:“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其中“念”是一字豆,引领之下的两句,都是六字句。
三:对仗
对仗,又称对偶、排偶,是我国古代诗词格律的主要特点之一。对仗是由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发展而来的,是把相同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同一联两句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呈现出相互映衬的状态,进而使语句更具有韵味,更能增强词的表现力。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等格律都是律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的。要研究词,可以先研究律诗。律诗研究明白了,词也就变得容易懂了。但是,词的对仗与律诗的对仗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其一,律诗的对仗在原则上要求平对仄,以仄对平,而词的对仗则不限于平仄相对。如苏轼的《江城子•猎词》:“左牵黄,右擎苍。”“左”对“右”就是仄对仄,“牵”对“擎”、“黄”对“苍”则是平对平。其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如“千里冰封”对“万里雪飘”,又如“马蹄声碎”对“喇叭声咽”,“苍山如海”对“残阳如血”。其三,律诗的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而词是长短句,必须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才有配对的可能,所以词的对仗很少有固定的位置。一般来说,每片的起首两句如果字数相同,就可用对仗。如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中“宝钗分,桃叶渡”,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中“轻舟八尺,低蓬三扇”。
四:扇面对
扇面对是诗、词、曲的一种对仗格式,即隔句相对。在格律诗中,每两句结成一联。律诗有四联,绝句有两联。一联之中,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做“对句”。前联与后联两联形成对仗,就是扇面对,也叫“隔句对”。但是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并不构成对仗。唐代诗人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中的“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两句就是扇面对,巫山对湘水,七八对十三,都是隔开对仗的。扇面对在词中也可使用,如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但总的来说,扇面对是非常罕见的。
五:阕
“阕”是词特有的一个单位名词,一首词称为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也称为一阕,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称下阕,也可以称前阕、后阕,无任是上下阕还是前后阕,合起来还是一阕,而不能说是两阕。
《礼》、《史记》等书中曾有“乐阕”的用法,“乐阕”就是乐曲演奏完毕,用作一个动词,这是关于阕最早的记载,闭门休息,而与音乐没有关系,是“完毕”的意思。《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马融《长笛赋》:“曲终阕尽,余弦更兴。”这两个“阕”字,已经作为名词使用,成为歌曲的单位名词。但是,汉魏以来,称一支歌曲或一首乐府诗为一阕的概念并没有普及,文献中也未见记载,在唐代诗人沈亚之的诗文集中,才出现了以“阕”为标题的诗歌___《文祝延二阕》。到了宋代,“阕”字被广泛用作词的单位名词,由此可知这个古字是在晚唐时代才开始复活的。
“阕”字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词”的代用字,宋代彭乘《墨客挥犀》中记载天圣年间有一位卢氏女子在驿舍壁上题词,序言中说:“因成凤
版权声明:本文由30ok网通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renyuechuanqi.com/html/zawen/x47uusuio0m1y.html
上一篇:你走进生活了吗
下一篇:“嫁碗族”把婚姻当成交易是可耻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