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斋志异》中的推理小说之二
第二篇名为“于中丞”,位于《聊斋志异》卷九。于成龙是明末清初人,据说为官清廉,颇有好名声。康熙年间,他官至巡抚。虽然明清两代已经没有中丞这个官,但民间仍然依照传统,称他中丞。蒲松林在这篇短文中介绍了两
第二篇名为“于中丞”,位于《聊斋志异》卷九。于成龙是明末清初人,据说为官清廉,颇有好名声。康熙年间,他官至巡抚。虽然明清两代已经没有中丞这个官,但民间仍然依照传统,称他中丞。蒲松林在这篇短文中介绍了两则他破案的故事。
第一个是在他做县令的时候。
一天,他带着随从去邻县办事,途中遇到两个人抬着担架,上面好像躺着个病人,估计是个女病人,因为枕头上露出插着一支凤钗的女人脑袋,身上盖着大被子。病人显然是侧身躺在上面的。另外还有三、四个强壮的男人跟在担架两边,不时伸手去帮病人掖掖被子,好像担心风吹进去。走不了多久,就在路边放下担架,另换两人来抬。
于成龙有些好奇,吩咐随从去问问怎么回事。随从回来告诉他,是那些人中某人的妹妹,生病了,要送回她丈夫家去。
于成龙没有说什么,继续往前走。大约走出二、三里地后,他又派随从赶回去查看一番。过了好长时间,随从回来了。
“怎么样?”于成龙问。
“我远远地看着他们进了村子,来到一户人家前,有两个男人出来把他们接了进去。我就回来了。”
“噢,知道了。我们走吧。”
他们进了要访问的县,到了县衙,县官接待了他们。谈话中,于成龙问:“最近贵县有没有失劫的报告。”
“没有。”
于成龙没有多问,当天就在该县住了下来。他知道,由于本朝刑法过重,人们对“盗贼”二字讳莫如深。即便家中被盗,也轻易不敢向外说。(什么刑法?现代人真搞不懂。)于是,他又派随从去暗中查访,看看有没有被盗人家。果然发现有一有钱人家被盗,主人被盗贼用烙铁烫死。于成龙让随从把受害人的儿子带来仔细寻问,但他死活不承认被盗。无奈,于成龙告诉他,“我已经替你破了案,盗贼隐身何处我也知道。只要你指认,马上就可以把他们抓捕归案。”
受害人一听,立即叩头感谢。
于成龙连夜找到县官,向他讲明情况。县官立即召集捕快,四更天就出城,在于成龙随从的带领下,来到抬担架那群人落脚的地方,将他们一网打尽。
带回县衙后,一经审讯,盗贼供认不讳。
案子破了,但县官不解,向于成龙请教。
于成龙说:“其实很简单。我今天一出城就遇上五、六个强壮男人抬着担架,出于好奇,打听了一下。有三点引起了我的怀疑。
“第一,几个男人抬着一个女人,时不时要伸手去掖被子。女人躺在被子里,怎么能让几个男人把手伸到被子里面去呢?
“第二,照理说,女人是不会太重的。但是,那几个人好像抬了什么很重的东西,经常要停下来换人。
“第三,到了村子,也就是他们说的女人的丈夫家。如果是女人病了,通常应该有女人出来迎接,但他们不是,屋里出来迎接的是两个男人。
“据此,我断定抬架上放着不可见人的东西,而最大的可能是赃物。于是,见到贵县,便有打听失劫之事。”
第二个是他做巡抚的时候。
有一次,他外出巡查,来到高邮,正好遇到一桩盗劫案。有一家富绅,第二天女儿就要出嫁,准备了丰厚了嫁装。没想到,当天晚上就被盗了。令富绅家十分难堪。于成龙立即下令关闭城门,只留下一个城门,允许自由出入。选派精明能干的人把守城门,注意形迹可疑的人。另外,于成龙还派人在城中四处张贴告示,要求城中居民都回家去,等待明天公差的全面搜查。
于成龙私下对守城门的人说,如果今晚发现有人进出城门三、四次,就把他们抓住。
结果,公差按照于成龙的吩咐抓住了两个人。表面上看,他们进出城门,两手空空。抓住一搜查,才发现出城的时候,他们在外衣下面穿了好几件衣服,而这些衣服正是富绅家被盗赃物。
于成龙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案破了。有人问其中奥妙,于成龙说:
贼人听说明天要全城大搜查,当然担心,一定会想法在天亮之前把赃物送出城去。
于成龙正是抓住了盗贼逃避搜查的心理,才轻而易举破了案。看来,于成龙时代虽无犯罪心理学,但他其实还是懂得一些犯罪心理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30ok网通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renyuechuanqi.com/html/zawen/xu54s8sos1mfh.html
上一篇:唐山大地震给活着的人带来什么?
下一篇:浅谈“修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