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聘降曹之谜

文聘降曹之谜

昆池杂文2025-09-24 16:30:30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起先他担任荆州刺史刘表的大将,一直镇守北方,颇有“忠臣”的风范。用魏武帝曹操的话说便是“仲业,卿真忠臣也。”可讽刺的是,当曹操说这话时,文聘已经投降曹操了,而且还是自己主动去投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起先他担任荆州刺史刘表的大将,一直镇守北方,颇有“忠臣”的风范。用魏武帝曹操的话说便是“仲业,卿真忠臣也。”可讽刺的是,当曹操说这话时,文聘已经投降曹操了,而且还是自己主动去投奔曹操的,这就颇耐人寻味了。
为什么被认为是忠臣的文聘会在曹操占领荆州后放弃抵抗转而投降了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明白一点。那就是文聘确实是自己主动去投奔曹操的,但那是在他的上级荆州刺史刘琮——刘表幼子——率先带领荆州官员投降曹操以后才做的。他并没有像那些无耻小人、反复之徒一般首先去向曹操摇尾乞怜,甚至在他投降时,他也没有带一兵一足去讨好曹操,反而“欷歔流涕”,也就是叹息连连、泪流不止,可见其悲哀之深。当然,我们可以说他是在作秀,是为以后加入曹操阵营捞取政治资本。但如果文聘是想以投降来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他为何不在曹操兵临城下时便劝刘琮投降?《三国志》明文记载“琮举州降,呼文聘欲与俱,聘曰:‘聘不能全州,当待罪而已。’”根据这段材料,再加上文聘自己也说投降是“计不得已,以至于此”,显而易见,文聘投降实属迫不得已,时势所迫。
那么,文聘又为什么只投降于曹操而不是别的什么诸侯?我们算算,当时文聘有能力去投奔的诸侯北有曹操,南有孙权,或者干脆就近降了刘备。
这当中孙权一直就觊觎着荆州,文聘曾一度调防荆州南部汉江地区,主要防范的势力便是孙权,所以贸然去投孙权,又不带兵马,必然于己不利。或许孙权不会杀你文聘,但那时他帐下人才济济,谁不比你文聘强?因此文聘出于前程考虑,不会选择去投降孙权。
至于刘备,当时他的实力过于微弱,不足以吸引文聘去投降一个实力和自己相当的诸侯。况且刘备此时又处在撤军途中,兵荒马乱,音讯全无,难以投靠。
算来算去,唯有投降曹操才是文聘的出路。一来曹操兵强马壮,挟天子以令诸侯,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方面都占有极大的优势;二来曹操素有招揽贤才的名声,不计较出身与派系,唯才是用。综合这两方面因素,文聘如果要投降,明智的选择便是曹操。
当然,以上推断仅仅是针对文聘选择投降的结果,那么,当他选择抵抗或者逃跑时,结局又会怎样?
逃跑无疑是三种方式中最愚蠢的。因为无论文聘逃往何地,他始终是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又与投降何异?如果就此隐居、不问世事,又不符合“大丈夫志在功名”的古训,故文聘必不会逃跑。
抵抗虽然不失为一种选择,却要承受极大的风险。首先就兵力而言,曹操起兵五十万,文聘手下兵力满打满算不过几千,处于绝对下风。其次出兵须要一个名义,才显得师出有名。文聘身为荆州将领,自然守土有责,抗击来犯之敌义不容辞;但问题是文聘的上级刘琮已经率先投降了曹操,不遵守上级投降的命令是为不忠——正是武将大忌,想来文聘不会愿意因此而背上不忠的骂名。
但正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文聘大可自作主张抵抗曹操,同时,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也不是单纯地依靠兵员数量。当时曹操刚一兵临城下,便获得刘琮自动进献州郡,又有一批才华出众的官员一并归顺,不可以不说是志得意满,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军纪松弛、行伍不整,而且曹操大兵又未全数到达,正好给了文聘一个进攻的好机会。
不过,这机会毕竟只能算是暂时的功效。击败曹操一次不难办到,难办的是如何抵挡之后的数十万大军。更何况当文聘击败曹操后,他所面对的是一群已经铁了心投降的官员,他们一定不会赞同文聘的做法,然后群起而攻之,爆发内讧似乎再所难免,反倒给曹操再次入主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后的处理往往比战争本身更为复杂,它需要的就不单是武将,更是文臣武将的团结一致。文聘耗费了许多士卒,好不容易击败曹操,却未能维持长治久安的局面,或许还会被刘琮等人误解,背上不忠不智的骂名。无论如何,这都不能算是一笔合适的博弈,文聘若果真去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岂不可惜!
逃跑有违名节,抵抗于事无补,此二路不通,文聘选择投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投降后的文聘可谓风光无限。他先担任江夏太守,抵抗孙权,赐爵关内侯;以后又屡获战功,官拜新野侯,享有美谥。《三国志》称赞他“在江夏数十年,有威思,名震敌国,贼不敢侵”。这一切莫不与文聘的降曹紧密相关,亦可见文聘之投降虽被逼无奈,却也能在降曹后忠贞不二,实无愧忠臣之名也。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