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人之社会性

强调人之社会性

绳技杂文2025-07-16 08:08:45
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1986。4。14)所著《第二性》(1949)一书,是一部在战后西方社会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女权主义著作,这部作品由于其探讨问题的深刻性、广
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1986。4。14)所著《第二性》(1949)一书,是一部在战后西方社会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女权主义著作,这部作品由于其探讨问题的深刻性、广泛性甚至被认为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圣经”。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此书的影响到如今也已经远远地越出了西方的狭隘范畴,从而获得了普遍和深远的世界意义。

(一)
其实,在我的感觉和印象里,我是一直比较反感所谓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主要是法国的所谓“存在主义”,连海德格尔都认为他们和自己不是一路人),因为它太过强调人的自由意义、能动性以至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尤其历史现实,激烈冒进,从而在人类的精神意识领域带来了相当程度的虚无和混乱(可是也不能全然否定它的合理意义,因为它是当代社会历史的一种必然的意识形态产物,是一种痛苦、矛盾然而不失积极的精神探索,而且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入的社会影响)。
无疑,它是承认精神对于物质的支配性的,也即是主观唯心化的,其对于自由精神达到了一种近乎放纵的地步(法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就是深刻批判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其中一位思想巨匠,而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则表现得较为任重道远,尤其海德格尔的那种悲观和深沉论调,即传达出了其对于历史精神的一种深切体认和无奈——不过,法国的知识分子较之其他西方国家的知识分子的政治积极性和参与性都相对高得多,这是他们一贯的优良传统)。无可质疑,作为一位法国女性存在主义思想家的波伏娃,其《第二性》一书,正是深深地刻下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烙印,也即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书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并由此严重地忽视了作为人(尤其女人)的社会性及社会意义——而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值得探讨的问题之核心。

(二)
曾经有那么一次,我自己就写下过如是一段感言:“所谓男性与女性,有时就是社会所强加的心理暗示和社会人格所造就的!也所以,男性必要去追求刚强和有力的一面(作为担当者和保护者),而女性则必然倾向柔弱和无力的一面(作为被承担和被保护者)!总之,主要是社会(环境)塑造了人的人格——到底是不是女人,归根结底还是终于要看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人即是组成社会的基本材质)——所以,有时甚至一个人,一个对于我们影响很大的人,就是我们的一种命运!”当然,我的话主要是针对某些个别人及她们的一些言行而强调的,然而它无疑是充分地指出了我们作为人之社会性及其社会意义的。
说到底,在社会这一普遍意义上,我觉得两性关系并不应该被简单的理解为平等不平等或者单纯的由谁支配谁的问题,我们彼此更应该是一种合作和协调共存的关系;对于两性问题,绝不应该狭隘到只从平等或者差异来看待(我们应该将自身的眼光放得长远一些,积极实现自我对于异性的主体认同,毕竟从本质的哲学意义上理解而言,两性之间应该不仅是一种对立统一、矛盾统一的关系,而其实则更是一种和谐统一、共存共荣的关系)。尤其,波伏娃自己也在其书中设想了一种两性协作、共同创造社会的崭新关系。她甚至还引用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段话:“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从这种关系的性质就可以看出,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并把自己理解为类存在物、人。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因此,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行为,或人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自然。”她最后总结说:“要取得最大的胜利,男人和女人首先就必须依据并通过他们的自然差异,去毫不含糊地肯定他们的手足关系。”
因此,我觉得,只有当一个社会包含了两性共同创造的价值时,这个社会才可能呈现得更加和谐、完善,且全然不同于以往由男性单独支配、单独创造的世界。波伏娃是深知女性处世和独立的艰难的(感情需要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尤其在女性),所以她的激进思想也必要有一个向社会作妥协、向现实矛盾作折中的倾向(尽管有时显得很不明确),尤其,她个人愈至老境,才愈是感到无法承受的孤独、落寞和凄凉……
人,说到底,是需要某种向社会的妥协的(我们中国人古来提倡的所谓“中庸之道”确是具有深刻的哲学、历史及人文内涵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个人的思想及行为选择上,也不能总是显现得锋芒毕露的,而一定要懂得绵里藏针的深刻意蕴(然而我们中国的古人是深谙此道的,可是却又流于消极了)。

(三)
从历史意义上,应该说,波伏娃的女权主义思想主要是一种其对于男权社会的强烈的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为此,则其难免具有矫枉过正之嫌。尤其不是任何女性甚至相当比例的女性都像波伏娃一样可以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思想素质的,关键这是要由整个社会的经济及人文等诸重要因素的发展程度来从根本上决定之的——而女性能否获得经济地位的独立意义才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的关键之所在。众所周知,只有当一位女性获得了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时的,她的人格之独立性才具有了根本的前提保证。
然而,我们应该强调说,波伏娃著作的伟大意义,并不是为我们提供了只需要认真实践的一成不变的现实真理,而其实真正重要的则正是——她为我们提出了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积极面对的问题(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她更从非常深广的意义和层次上为我们分析了此问题——而这才是她最值得我们推崇和赞叹之处。

(四)
作为的普遍与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在当今之世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了那种受夫权、父权(男权)压制和支配的可悲处境(两性平等的思想观念也早已经不是梦想了),然而,她们在继续追求两性“高度”平等的道路上则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些痛苦和压力自然往往也要由女性自己独立承担(尤其在工作、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今天)。社会对于这部分女性的认同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是总的来说依然认为这样的女人不够“女人”(起码表面上看去确实丧失掉了一些所谓的“女性特质”)——而这些丧失了一部分“女性特质”的女性是否会终于认同自身所选择的这条充满坎坷和忧患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