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体会(七)

《论语》学习体会(七)

跟踵杂文2025-12-20 19:20:23
述而第七篇共有38句话,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述而第七篇共有38句话,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篇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这一篇源远流长,意蕴深厚,很值得我们学习。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在这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口口相传,也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批判!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紧接前面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里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特别是知错即改,我们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哎~。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夭夭如也”居家应该是我们所有人的典范吧,不过居家还要衣冠楚楚就没必要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有了“仁”,没有师父指点一样可以精通六艺。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旧社会我们就有很多文盲,但今天我们都可以将义务教育普及到初中了,但愿以后高中、大学也免费……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在《雍也》篇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里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奇怪的是现在的老师都是讲完课就拍屁股走人,有辱斯文啊。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人之常情吧,说明我们还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的。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在某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孝道,孝道!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孔子在这里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