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善恶的一点思考

关于人性善恶的一点思考

入火赴汤杂文2025-03-15 23:54:44
格非的《隐身衣》,被文艺界誉为近几年来极其少见的精美绝伦的小说。宁浩的《无人区》,被定位于最能揭示人性黑暗面的电影。而我却因为机缘巧合,在同一天里,将它们看完了。尽管小说与电影是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格非的《隐身衣》,被文艺界誉为近几年来极其少见的精美绝伦的小说。宁浩的《无人区》,被定位于最能揭示人性黑暗面的电影。而我却因为机缘巧合,在同一天里,将它们看完了。尽管小说与电影是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它们透过故事讲述所揭示的残酷现实与人性的险恶,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这让我有了不得不说的郁闷,和反思后的觉醒。
先说郁闷。人都说,文艺作品是现实生活里所有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有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和“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创作手法。那就是说,作品中呈现的现象是现实生活的集中与放大,无论是美好的,还是丑恶的。
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丑恶?在两部作品中,都有鲜明的对比,完整的展现。
《隐身衣》中代表美好与高贵的是男主角崔师傅所钟爱的古典音乐与妻子玉芬。代表阴暗面的是崔师傅的姐姐姐夫及唯一的朋友颂平。他的姐姐,为了独霸母亲辞世后留下的老房子,与自己的老公用尽一切卑劣的手段,将自己的亲弟弟逼得典卖所有家当,而流离失所。在崔师傅走投无路的时候,不得不向自己曾经救助过的发小,也是他自认为的唯一朋友——颂平求助,谁知,不但求助不成,还被颂平大骂一顿,赶了出来……
小说借崔师傅的姐夫的嘴,说出了这个社会的残忍与冷酷,他说,“他妈的,这个社会,逼得亲人之间也开始自相残杀……”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只觉得浑身冰凉,脖颈只冒冷气。不可否认,小说里描述的这种亲情关系,与我的生活实践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通过别的途径,我能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世间,这样的悲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社会就是这么残酷,亲人是如此无情,但我们依旧需要活下去。崔师傅的幸福与希望,莫过于自己一生钟爱的古典音乐,只有音乐响起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成了精神上的贵族,躲在社会的角落里,嘲讽着这个怪诞的世界。他用艺术信仰,营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独有的“桃花源”……
比起《隐身衣》,《无人区》在揭露人性黑暗面上更为深刻,更为彻底。
影片里,肖潘与余男之间的患难真情是故事所展现出来的唯一的一点人性纯良,其余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除了相互利用就是互相残杀。而目的也只有一个:钱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影片就是将这个概念放大了来审视,来批判。影片结束时,借助余男的嘴说出了影片的主旨所在:不就是一口吃的吗?至于吗……
是啊,不就是一口吃食吗?至于争得你死我活的吗?人死了,钱再多,有用吗?这么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是却有那么多的人放不下这点贪念,弥足深陷,而不惜家破人亡。
“人心无足蛇吞象”,讲的就是人的欲望吧?纵虎容易,收虎难,说的也是人的欲望吧?人总是好了还想好,富了还要富。我们总想着做大做强,却没有想过,气泡吹得越大破的越快,飞得越高,跌得越重。
克制,永远比放纵重要。知足永远比攀比快乐。人最大的危险,不是别人的嘲讽与鄙视,而是自己的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力,胜己者强。力者易输,而强者无敌。你只有先战胜了自己,才会拥有一颗安宁祥和的心,以感恩的态度,去接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种种遭遇,胜不骄败不馁,才能达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落花开;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
我不是佛教徒,但我很欣赏佛家的处世哲学与修心之道。所以,我总说,人这一生啊,总要有一次或两次灭顶之灾,让你处于一种身无一物,无所凭仗的人生绝境里,只有那时,你才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来处与归处,也就明白了在来去之间,什么是最重要的。
话题回到小说《隐身衣》上。小说的结局算是圆满的。崔师傅以一种离奇的方式,得到了自己所钟爱的音乐与女人,过着衣食无忧的逍遥生活了。但这样的结局,也只能存活在小说里了。现实里的崔师傅,会有这样的幸运吗?我不敢苟同。
我倒更同意评论家肖舜旦先生的意见:看似美好的大团圆结局,其实表现了一种对残酷现实的妥协与认输。在作者看来,所谓美好的东西,只能借助丑陋的隐身衣,或者向残酷的现实低头,才能得以生存。而这种以交付了尊严,才能得以屈辱存现的美好,还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吗?这样的生活,我们怎么可能还能称其为“美好的生活”呢?去他妈的美好!!这样的结局,还不如影片《无人区》的收梢,好的,坏的,全部死光光来得痛快。
据说《无人区》从09年投资拍摄,拍出来后,一直禁播。到今年12月份的公映,中间,几易其稿,才得以终审,对于整个创作团体来说,应该是很漫长,很难捱的一段岁月。但它最后得以公映,也未尝不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忽然想起,有一次与朋友聊天。说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话了。朋友就说,不信。我见生活里很多人做了恶事,也没见到人家得到什么报应,还照样活的人五人六的。倒是那些我们眼里的那些善人,越活越憋屈。当时,我也没法解释他的疑惑。但现在我忽然有答案了。
就以哲人周国平的话,作为给朋友的回复,也就算是给本文作结吧:
“《约翰福音书》有言:"上帝遣光明来到世间不是要让它审判世界,而是要让世界通过它得救。信赖它的人不会受审判,不信赖的人便己受了审判......而这即是审判:光明来到人世,而人们宁爱黑暗不爱光明。"这话说得非常好。的确,光明并不直接惩罚不接受它的人。拒绝光明,停留在黑暗中,这本身即是惩罚。一切最高的奖励和惩罚都不是外加的,而是行为本身给行为者造成的精神后果。高尚是对高尚者的最高奖励,卑劣是对卑劣者的最大惩罚。”
也就是说,让你做善人就是对你善行的最高奖赏,而让他做恶人,就是对一个恶人最大的报应。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