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批判”的略论

“文学”与“批判”的略论

拓扑杂文2025-11-26 00:04:25
当代文学是处于文学批判缺失的年代,因为中国的文化人更热衷于编写文学赞扬史。最好的例子:四川地震有人为遇难者写的“纵做鬼,也幸福”的那首词。先不讨论其写作的动机和居心,可这种“马屁文学”和“媚权文本”的
当代文学是处于文学批判缺失的年代,因为中国的文化人更热衷于编写文学赞扬史。最好的例子:四川地震有人为遇难者写的“纵做鬼,也幸福”的那首词。先不讨论其写作的动机和居心,可这种“马屁文学”和“媚权文本”的盛行,也印证了与当代文学缺失真正的批判有关。
通常的批判,是指对错误的思想,言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但在文学批判中,批判不一定就是否定,更多的是对一种思想的分析,评论。因为在文化及文学的大潮中,任何一种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对和错都是相对的,但对其进行分析,评论,可以更好的修正文学主流的发展。如当今性文学和穿越文学的盛行,我们要做的不是谩骂,甚至对作者的攻击,而是理性的分析,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代表了当今读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毕竟这些也是文学的一部分。在“鲁迅文学”时代,李长之曾撰写《批判鲁迅》一文,对鲁迅创作的时代,社会,加以分析,更为深刻的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文学特征与社会特征,包括胡适,也对鲁迅的思想加以批判。正因为有这些不同观点的批判,开创了中国近代文化、文学的一次飞跃。
当今文学,看上去也有不少“批判”的声音,但加以分析,这些批判是有失客观的批判,从而成为一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当今时兴的“国学热”和“古典文学热”,动辄就加以“批判”一番,如“大禹婚外恋”、“李白是古惑仔”、“李清照好色好赌”等等,这种以当代观点去评判远古的做法,本身就有失客观和公正,这不能叫做文学批判,只能叫文化炒作,我情愿相信这只是单纯的娱乐大众而已。可当这种炒作、戏说的“口红”文学成为了时代文学的流行色,无疑,这是一种危险的文化态度。
文学批评不是骂街,骂只能说是批判文学的一种,如今的文化人却热衷于当泼妇,骂大街,口无遮拦,这种批判的态度称之为狂人,其实本身也是被人骂的最多的人。如王塑,韩寒。韩寒和陈丹青在湖南卫视节目中,语出惊人,“炮轰”众多的大师,称老舍,巴金,矛盾的文笔很差,冰心的文章根本没办法看,其文章根本不配成为小学和初中的范文(6月19日《广州日报》)。引来一片哗然和叫骂。后来王蒙说的好,其实大师们在小学和初中书本中的文章并不是最好的作品,但一定是尽量适合小生们或初中生们阅读的文本,如《小桔灯》。因而,韩寒和陈丹青用现在的目光去审视自然就微不足道了。人们在叫骂的同时,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这些话说的是大实话,而不是炒作,也不防当作批判文学的一种。这不是对大师们的不敬,而是说出内心深处的感受而已。就象陈丹青坦言不喜欢余华,苏童的作品一样,韩寒的小说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去喜欢,谁说大师的文章就一定得喜欢阅读?!不同的是陈丹青是说了出来而已。
因此说实话是批判文学的根本要求,在炒作盛行的年代,难听的实话总比随声附和与失真批判好的多,因为批判文学中批判失真是批判文学的最大悲哀。
文学批判分为两种,一种是著书对当代文化、文学现状进行分析,批判。如著名诗人叶匡政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十四种死状》与《中国文学的复兴宣言》,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到文学机构,乃至文学教授进行分析。在国外,如俄国时期就有了《文学批判月刊》。另一种是对文章及作者的思想直接评判,如李长之的《批判鲁迅》。当今对个人文本批判的人不多,因为能静下心来阅读的人不多,而能静下心来阅读个人文本并进行批判的人就更少了,特别在奉承与拍马奉行的今天,人们的耳朵只安装了好话感受器,没有安装批评感受器。
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及批评家的缺失,一定意义上说是文学经济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一、信息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现在要看,要听的东西实在太多,而阅读的时间实在太少,文学阅读的读者逐渐成了观众和听众,阅读的缺失,又何来的文学批判的声音,有也是一种矫情,做作。文化、文学是大众的,而不是少数人的。一定上说,文学复兴,让人们重归阅读也是当代文学现状的当务之急。而当今中国的文人墨客却更热衷于要不要设立“中国阅读日”而争论不休,而不是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吸引读者,如果说当今文学是批判缺失的年代,那更也是经典文学缺失的年代。
二、商品经济市场化,文学一样也卷入商品经济的大潮。各种的炒作文学,戏说文学,穿越文学,快餐文学,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文学,人们变的越来越功利和浮躁,当一个人心灵失真,又何来对文学的客观批判呢?!当然,并不是排斥这些超现代的文学,而是一度的风行,传统文学的缺失,会导致文学失重,内涵不够而肤浅,苍白。从而文学也失去了最为珍贵的功能――感召人类灵魂的使命。
三、市场冲击下的作者生存问题。在当今全民写作盛行的年代,专业作者的生存之路在何方?!当今文学的繁荣,如何提高作家的社会化生存很沉重的摆在社会的面前,一旦一个作者的生存出现了问题,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是奢谈,也包括文学批判。诗人海子生前曾经对一酒吧老板说,你给我酒喝,我给你朗诵诗歌。而酒吧老板的回答是,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不要在这里朗诵诗歌。一定上刻画了当代作家的生存状态。诗人一个个自杀说明了什么?或许这种行为也是一种批判,但这种用生命作为批判的方式代价实在太过沉重。
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定是颂扬和批判并行,而一旦批判缺失,文学发展之路在何方?!特别是在提倡打造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的精神主流并不和谐,因为真正的和谐是一切不同声音、观点的统一,并促进主流的发展。而文学发展到今天,主流是什么,批判的声音在哪里?!让人思考。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