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世家
以前的中国人读书,大都有很强的功利心,尤其社会底层,读书是改变穷苦命运的唯一途径。因为读书是需要条件的,所以没有条件读书的人,就比有条件读书的人更艰难辛苦,一边要糊口,一边还要下苦功,而这功也因为是通
以前的中国人读书,大都有很强的功利心,尤其社会底层,读书是改变穷苦命运的唯一途径。因为读书是需要条件的,所以没有条件读书的人,就比有条件读书的人更艰难辛苦,一边要糊口,一边还要下苦功,而这功也因为是通向亮处唯一的洞口,所以格外急切,而不是宝玉一干富贵子弟那般浪荡。而读书天资好的人,如果没有机会读书,则是更大的痛苦。抛却以上所说几种情况,还有一类,他们一般天资平平,但是生在旧时代的小康之家,衣食无虞,娇生惯养,所以也送将家族的学堂,拜会先生,十几年如一日,在圣贤书本中似通非通的混着,安排农作生计之余,在书本中打发得N年时光。我的先人,想来便是这种情形。
农村是社会的根部,旧时代,更多的是目不识丁的氓民,其智昏昏,其心浑浑。安于四季劳作,平生最大的成就是以筋骨劳损作为代价,收获丰裕的粮草。辛也随之,喜也随之。当然你也可以说他们是在大地上书写诗行的人,没有文化的浸润照样可以感受风物自然。但无论如何,半耕半读的农民(小型地主本质也是农民),在这些群体中总显得有些另类。
我的祖父和外祖父,都上过十多年的私塾,满肚子的迂腐文章。有字可查的家史可以上溯到明代中期,似乎祖父以上,都是这样半耕半读的方式。祖父1997年去世,从他那栋旧农房中找出来最多的,就是一大箱一大箱的线装书。墙龛里,炕洞中,乌黑的木桌上,木质的窗棂下,都是。一套一套,序号分明,多则十几本,甚至几十本,少则三五本。《礼记》《诗经》之类,一次偶尔翻看,我还看到一套清人编的什么《六大才子书》,夹评夹议的陈旧印刷品。每套都是藏青色布面包裹的硬封皮,封底上钉着两根窄布条,各穿一柄灰白色骨针,一套书十多本书整齐码好,再将骨针拉上来插进封面右侧的小孔中。
外祖父在我十岁左右便过世,平时也相处得少,印象不深。然而祖父农闲时节,握一卷发黄的旧书在窗棂下的一幕,却是刻在脑海里的印象。解放之后他们没有了丝毫的优越条件,和周围邻里一样,和全国人民一样,那么多年最重大的任务就是解决好一家的温饱。为此祖父尽管一直坚持不入党,但六十年代终于答应到村大队管账,从事一个保管还是会计的职务。这份工作在农村,一个在当年便千余人口的大村,并不是随便叫一个人来就可以管理得清楚明白的。然而我一直想不明白的,是祖父历经这么多变数的时代,如何留得下这些书来,在吃饱饭成了第一问题的年代,又为什么还去读那些明显已经不合时宜的书?
甚至我也想不明白,我的更久远的祖上,那时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半耕半读的治家模式?以我的眼睛看,在农村,要么巧取豪夺,做一个不讲良心的富人,要么就安分守己,满足于多打几囤粮食。读书,即使在更远的时代里,也丝毫没有看出我的先人借此博得进身之阶的企图。或者是天分不逮,因我也从未在祖父或者外租的言谈里,看出他们有什么高明的认知。他们的读书似乎并无所得,只是满足于读。他们在私有制的社会,曾经满足于拥有的若干亩良田暖宅,然而又算不上贤达知命,如陶渊明那样,做出世以明志的隐士,坚守着清明的节操。我记忆中的祖父和外租,谈及但凡混的好一点,有那么一星半点社会地位的人,也会和无知的农民一样,非常浅薄的啧啧称羡。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读书?
科取功名,没有迹象;以此谋生,也不可能。精神追求吗?这些儒家为主的经典之只给他们划定一些雷池,限制了生命的张力,而且我发现,他们的读书体系,就像一个笼子,四书五经、古文观止是必备,然而全都是钻得进去,而出不得来。如果真有可以带领他们出来,就像柏拉图《理想国》中,那从背后的洞口透进的一线亮光,也一定会被他们视为异端邪说,不经之谈。而诗词一流,又只会使得他们明确感到自己与周围众人的膜隔,甚至夫妻之间,也由此而更加无可与语。据我所知,我们这里的农村,我的女性的长辈,都以不识字不读书为安分之举。那么,读书,是否就仅仅是,让他们偶尔有机会,像孔乙己似的,在目不识丁的邻里面前莫名其妙的之乎者也上一番?
我的祖父平生最大的壮举,是当地沦陷于日军铁骑时,曾经只身前往日军营地,作为保人将被抓的一个村人营救回家。多少年间,他提着脑袋去救人的壮举还为他赢得尊敬。我不知道,他当年的勇气,担当,与读那么多年的圣贤书究竟有无关联?如果说有关联,为什么在他之前,我的曾祖,高祖,也是一直延续耕读世家的绵泽,如何却又为富不仁?而我的外租,则是整个一因为读书而愈加迂腐懦弱和无用的农民!
解放后几十年间,他们在土地上一年到头,将收下来最好的粮食,首先上交给国家,每一次的剩余都不够全家糊口。收割,打场,晾晒,一麻袋又一麻袋装起,用独轮车一趟一趟推到公社的粮库,看着收粮的女干事挑剔的眼神,邪恶的态度,指手画脚着:这一家的颗粒干瘪,不合格,退回去!那一家的未簸筛干净,杂着糠屑。他们满腹诗书和圣贤道理,然而卑微谦恭地听从着蛮横无理的指令,甚至还要非常违心的、痛苦的强迫自己奉上一个讨好的笑容。而验收官一声令“过!”,那忙碌辛苦了半年的身心才终于变得轻松,然后赶紧推着通向一张斜向屋顶的窄长木板搭起的上坡路,一车一车往上拱,像牛,像马。
在这样的境况中,他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在乡间,祖祖辈辈比邻而居的多是同宗近族,然而弱肉强食的氛围来自人类的本能,为了一米长的地界,为了二尺宽的墙基,或者什么都不为,仅仅就是喝醉了酒,丧失理性之后的恶言相向,都可能引发起出门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干戈,大打出手,几代成仇。然而在外来的真正的欺凌面前又任人宰割,这样的情形全国可见,并不止我的家乡。而我的祖父和外租,他们所作的,似乎只有熟人争执面前的退缩和容让。未必甘愿,因为转身后才显示自己盛怒于那些人的无理和无礼,一面却羞于当众出丑,要权衡结局,一面又竭力以圣贤之说宽解自己,以不与小人一般见识而逃避矛盾,获得解脱。
他们在生活中没有计谋,在利益上不会算计,在竞争面前无力争取,我能记得的是他们花甲之后的晚年,筋骨消瘦,面色苍白。我的祖父为他唯一的孙子取的小名,是中兴,大名,是志兴,那里面寄托了多少的心愿和憧憬。然而耕读世家传下来的,就是这种羞于争取、弱于竞争、生
版权声明:本文由30ok网通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renyuechuanqi.com/html/sanwen/xoo555doig2ty.html
相关文章
